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三章 千钧一发
,打死了也不要你扶。”

    “你们几个,还不把你姐夫扶起来?”

    徐冬香哭着对几个兄弟吼道,“都把人打成这样子了,还不快帮我送医院去?”

    徐家五虎正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就听到祠堂里传来“咚”“咚”“咚”急促的鼓声。听到鼓声,徐冬香的脸“唰”地一下就白了起来。神色紧张地对着几个兄弟说,“你们还不赶快跑?”

    刚才还气势汹汹的徐家五虎听到这鼓声,也吓得面如土色,撒开腿就向来路上跑去。

    祠堂里响起的鼓当地人叫做“禁鼓”,在银泉村有着相当的号召力。在全县也是相当有名气,他的名气不在于响声,而在于这鼓的号召力。“禁鼓”相当于古代打仗时进军的战鼓,起着号令作用,史书上就有“击鼓进军”、“鼓角相闻”等描写。

    不过,历史发展到现在,还保存着这一习惯的地方不多,但在银泉村却一直传了下来。鼓就挂在老祠堂里,一般情况下不能敲。据说这是祖上的规矩,只有发生了重大事件,需要吴姓的族人集中起来应急时才能敲。听到这鼓声,大家就知道一听发生了什么大事。鼓声就是命令,只要是成年男丁,听到鼓声就要放下手中的活计,操起家伙赶到祠堂里。

    村中有几段自古流传下来的关于禁鼓的顺口溜,“禁鼓响声声,大家听分明。男女和老少,都到祠堂前。”“禁响声声响,都到练武场。众人一条心,誓把来敌挡。”“热血男儿听禁鼓,村中好汉上阵前。”

    在当地流传着一个这样的故事,说是清朝光绪年间,银泉村吴姓有一天发现祠堂庄屋里的谷子被人偷了不少。族长召集大家商议了一下,估计那些贼人可能还会再来。第二天晚上开始,祠堂里就派出了几个青壮年到庄屋附近去蹲坑守候。果然,守到第七天晚上,那些贼人又来了。于是大伙儿轻而易举地就把六名带着布袋扁担来偷谷子的贼人抓住了,带到祠堂的拷打了一阵问出了他们是西南省平安县卜家村的人。由于实在大穷,没有吃的了,就只好到越过省境到远一点的地方来偷点谷子回去,上一次也是他们那伙人干的。

    “这还了得。”当时的族长气得半死,“做贼还有这样大规模的,这次我就给你点厉害看看。”于是,敲响了祠堂里的“禁鼓”,当即就把银泉村吴姓的青壮年男子全部召集到了一起,号令大家连夜赶往平安卜家“剿贼”。

    族长吩咐几个壮小伙专门抬着鼓,一路敲,一路喊,“剿贼,去剿贼呀,姓吴的人都去剿贼。凡是参加剿贼的一律免费提供伙食。”

    一路锣鼓声声,像是军队出征一样。

    那时候可以给饭吃是一个很大的诱惑,再加上一种看热闹的心理。有很多人都加入到这队伍当中,一路过去。队伍越走越长,人员越来越多。大家也分不清楚谁姓吴不姓吴,也没有人去管这事,其实这也正是族长想要达到的效果。一路过去,等到到了卜家时,队伍已经发展到近几千人。卜家措手不及,被闹了个人仰马翻,鸡飞狗跳。几千人就在对方的祠堂里、老屋里埋锅做饭,饱吃饱喝了一顿以后,抬着战利品(其实是抢夺品)凯旋而归。

    至今在银泉村,老人们还常常告诫儿孙们到平安县卜家村时千万不能说自己是银泉村吴姓人,怕人家记仇报复。这一次剿贼,使银泉村吴姓名声大振,银泉的鼓从此令那些盗贼闻风丧胆,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人也根本不敢到这个村子闹事。曾经有过想来闹事的,后来一看阵势就吓得只差没尿裤子了。

    银泉村的鼓也让政府有些头痛,因为这样很容易引发大规模的宗族械斗。银泉仅在解放后就有过好几次与人发生械斗的流血事件。据说,现在的鼓还是光绪年的那鼓,成一件历史文物了。

    徐冬香和她的五个兄弟听到鼓声之所以吓成这样,就是因为他们知道这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市长前身简介 >市长前身目录 > 第三章 千钧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