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节
地出现在省报和省电视屏幕上。
海怀宝心中当然清楚,靠记者做点表面文章,造点声势,那是可以的,但要引起省市支教办的头儿以及市委省委重要领导的重视,记者们的那些镜头和豆腐块还不够。海怀宝就找到陈东,说:“陈科长,现在看你的了!”
陈东心里自然明白不过,海怀宝这么劳心费力、不惜代价地经营,其真正的目的是什么。陈东不免有些抵触情绪。比如这次行动,给每位职工发放2000元的活动费,全局共发放金额28万元,如果将这笔钱交给古马中学去办学,那价值不是大得多吗?
只是陈东不傻,知道海怀宝这么做,实在是聪明之举,不但出了成绩,还让全局干部、职工得了实惠。就是他陈东,当时从财务室领到那2000元,心里也是乐滋滋的。无怪乎全局上下,都对这次活动倍加称赞。何况看到不少干部、职工对农村孩子很客气、很友好,那些从未见过世面的孩子在公园、游艺场和书店里睁大那惊喜的眼睛时,陈东也就觉得这样的活动多少还有点价值,对海怀宝的反感也随之减少了许多。逐渐地,陈东也莫名地有点相信这次支教工作的伟大意义了。加上自己是这次工作的参与者,内心深处也不想通过否定支教来否定海怀宝,同时连自己也一并否定掉。
基于这种道不清、说不明的潜在念头,陈东在拿笔整理总结这次支教工作时,内心的倾向不知不觉就有了偏移。他充分发挥自己创作文学作品的想象力,一口气把经验材料写了出来。随后还感觉良好地欣赏了一遍,差点要被自己的文采打动了。
对这个经验材料,海怀宝称赞不已,亲自跑到市委,呈给市支教办罗主任。罗主任看后,也非常满意,几乎一字不改就签了字,并专程赴省,送到省支教办文主任手里。文主任呢,为自己的支教工作出了这样的好典型兴奋异常,立刻汇报给省委分管支教工作的某常委,某常委一个批示,材料便以省支教办的名义,在省报上全文登出。
海怀宝这个典型,就这样堂而皇之地立了起来。
这个时候,陈东他们驻扎在古马中学的支教人员开始往回撤。周镇长和王校长在会议室召开欢送会的那天,登载陈东文章的报纸刚好到了学校。周镇长便喜滋滋地向陈东道贺说:“这文章一看就知道是陈科长的大手笔,陈科长一定得请客哟。”
陈东顺便拿起桌上的报纸,瞟了一眼。文章的内容没动,篇幅还那么长,几乎占了一个整版。
也不知为什么,陈东的视线却有些恍惚。他将目光从文章中移开,不经意就与对面王校长那暗淡的目光触碰了一下。陈东忽然就讨厌起这篇曾让他感觉良好的文章来,觉得自己太无聊了。
什么东西!陈东用鼻子骂了一声,不知是骂这篇文章,还是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