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情,又道,“所幸炼师心智清明,早把这其中的厉害端倪都看透了,没有上大姐的当。”
过了许久,裴玄静才低声道:“玄静还是应该感谢四娘子。”
宋若昭微笑:“炼师太见外了。”
“对了,玄静想提醒四娘子注意一个人。”
“谁?”
“圣上身边的宠侍陈弘志,此人或与三娘子之死有关。但我没有证据,只是一种感觉,所以只能先以‘自作自受’来解释三娘子的死因,也是不想再给柿林院带来灾祸。”裴玄静望着宋若昭说,“如果四娘子不愿三姐永远蒙冤九泉,就应该盯住这个陈弘志,寻找他的破绽。同在大明宫中,四娘子比我更方便做这件事。”
宋若昭问:“陈弘志?炼师有什么特指的吗?”
“圣上曾经赠予三娘子一个仙人铜漏,三娘子将它送到武府暂时保管,而今又回到清思殿里了。据说……修好了。”
“修好了?”
“原来那个铜漏快了。”
“快了?”宋若昭的眼睛一亮,“我会留意的。真是太感谢炼师了。”
裴玄静笑道:“那么,可否请四娘子再回答我一个问题?”
“当然。”
裴玄静摊开右手,“四娘子,这是方才婚礼上抛撒的果子,我尝过了,和那次四娘子请我吃的一样甘美。”
月光之下,柿饼上的冰霜越发显得晶莹了。
“可是我问了旁人,这柿饼并非产于柿林院。他们告诉我,柿林院里栽种的柿子树,结出的果子又苦又涩,根本不能吃。四娘子,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他们有没有告诉炼师,柿饼真正产于何地?”
“他们说……大明宫中所用的柿饼均产自先皇山陵,由那里的守陵宫人采摘制作。”
宋若昭点头道:“既然炼师都知道了,为什么还要问我呢?”
裴玄静沉默了。
她至今还欠着皇帝一个谜底:“真兰亭现”离合诗的来历。皇帝与裴玄静都认为,宋若华是解开这个谜的最佳人选,可是她死了。在死前,宋若华做了一场扶乩,留下七个晦涩难解的字:“春贞永不木同嗟。”
裴玄静一直没有参透其中的含义,直到在今天的婚礼上看到来自丰陵的柿饼。
她想起来,先皇于元和元年初秋葬入丰陵时,元稹曾做过一首挽歌。奉制诗往往缺乏诗意,但元稹做的这首挽歌情景交融,十分感人,因而流传开来。
诗曰:“七月悲风起,凄凉万国人。羽仪经巷内,温辌转城。暝色依陵早,秋声入辂新。自嗟同草木,不识永贞春。”
宋若华留下的谜题迎刃而解了——“春贞永不木同嗟”,是挽歌的最后两句“自嗟同草木,不识永贞春。”经过回文后,删去了“自”“草”“识”三字的新句子,使这句话看起来像女子的自怨自伤之语。实际上,这句话只是为了指明一个地点——丰陵。
现在,宋若昭也默认了裴玄静的判断。其实那天她不合时宜地大谈柿饼经,正是为了提示裴玄静。
同时裴玄静还弄懂了,为什么宋若华在最后一场扶乩时,不直接使用无“心”的《璇玑图》。在仔细比较了两版《璇玑图》之后,裴玄静发现“春贞永不木同嗟”这七个字,只能从有“心”的《璇玑图》中找全。
宋若华真是言而有信之人。她巧妙地安排两种《璇玑图》,既传达了自己想说的话,又把离合诗的谜底交给了裴玄静。
神秘的离合诗果真来自先皇山陵?裴玄静陷入深思……
宋若昭突然叫道:“那是什么?”扬手向前方的草丛扔出一个石块。紧接着便听到“喵呜”一声怪叫,什么东西蹿了出来,落荒而逃。原先寂寂无声的草丛中虫鸣声骤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