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四十七、更深的地方

    爬了大约二十多米,A摸出了自己带着的铁丝,算了算距离。再往前爬了几步,前方便没有路了,通道被石头砌了起来。A摸了摸那些石头,抓住一块摇了摇,那石头遍应手而落,这并不牢固,只是简单用石头塞住了而已。

    A一块一块石头拔着,要不了多长时间,便已经将这面石墙弄开了。有光线从外面透了出来,并不是灯光,而是外面的月光。

    A将石墙的洞口扩大,钻了过去,前方是一个铁栅栏,这已经到了通道的尽头了。从铁栅栏再看出去,是一个天井。

    这个天井并不是寻常意义上的井,准确地说是一个长方形的坑,约有四米长,一米宽,四壁都是用石砌成。天井的一侧,是两个小小的窗口,那是两个房间的窗口。天井上方,则用拇指粗的铁条做成的一个大盖子。

    这种建筑风格,只在非常老式的建筑中可以见到,天井主要的功能是最主要的排水道入口处。也有因为地势的高低不平,造成裸露的地下室空间,使地下室也能直接和外界通风。战争时期,这种带一个巨大天井的建筑物还比较常见,是为了避免轰炸后,地面建筑因为被堵塞无法通风,所以挖掘绝大天井保持地下室的通风和透气。

    在中国解放后的一些防空建筑,大型天井格局仍然屡见不鲜。通常这些天井几乎是整个建筑的一面大小,通过楼梯可以直接下去,下面的房间都低于地面。在湖北、湖南、四川各地,都有这种建筑的大量存在。中国也有很多监狱,关押重刑犯的牢房也是直接建设在天井中。比如湖北沙洋劳改农场(原五七干校)一带,一栋平房的前后两侧都是大型天井,下面最深处达10米。这让地面上的建筑倒仿佛是建在一个大坑中的。

    白山馆经过改造后,原有的地下排水设置已经废弃,所以A来到的这个天井中的两个小窗户,是一号楼的二个禁闭室的窗口。

    A摇了摇通道尽头的铁栅栏,也固定的并不结实。A用小刀撬了一下,便撬出了一根长钉。再撬出一根后,这个铁栅栏实际已经不管用了,能够直接推开。

    A自然没有闲着,他推开栅栏,把鞋子脱掉,放在通道中,光着脚钻了出去。天井比较深,下面有一层淤泥和积水。

    A从通道口下到底部,便听到外面有巡逻的脚步声由远及近而来,A贴着天井壁站着,等待着巡逻过后,才再次行动起来。

    A摸了摸窗口下的墙壁,墙壁用大块的石材砌成,倒是相当的平整。墙壁上面铺着厚厚的一层苔藓,滑腻腻的,几乎把石块之间的缝隙都盖住了。

    A拿出小刀,看着窗口的位置估算了一下,刮开苔藓,找到了石材的缝隙处,然后一刀就将刀子插入了进去,A推动了一下,刀子顺利的前进着,并不怎么费劲。

    这很奇怪,怎么能在石材的缝隙之中这么轻易的前进?这是因为当时的建筑,很多并不是用混凝土的,混凝土在当时那个年代绝对是高科技的东西。所以,天井中的石材之间的粘合物,都是用的一种有极强黏度的灰土加上石灰混和而成的。这种粘合方式效果同样非常的好,但是有一个缺点,就是不易干燥,如果又是在白山馆天井这种潮湿的地方,很容易用小刀插入,并沿着缝隙进行切割。

    A在进入白山馆之前,就很清楚的掌握着白山馆的建筑地形以及各处的主要材质状况。

    但A只是试探了一下,并没有继续下去。他看到可以用小刀切入,便将刀子拔了出来。他来到天井主要任务并不是现在来切割石头。

    A沿着天井一侧来到角落,他用脚将杂草扒开,一个位于角落处的洞口便显现了出来。

    A把裤腿卷过膝盖,如同一只轻车熟路的耗子,钻了进去。

    这是一条黝黑,漫长的被废弃的下水道。唯一庆幸的是还比较宽敞,比A爬过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青盲之越狱简介 >青盲之越狱目录 > 四十七、更深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