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四章 天码骨片显异象
我的意思,一个鹞子翻身,将布条往木架一甩,一副白布朱砂楹联就挂好了。

    “秀才,好像还是哪个地方不对劲!”田古道接着念叨。

    我便接着在白布上疾书“赶尸大会”四个大字。

    大师兄如法炮制,将横幅挂上。

    “好……好……”这时洞里的人群里爆发出阵阵掌声。

    一些赶尸派的弟子也情不自禁跟着鼓掌,却被师傅用眼神制止住,原来他们担心被柳门抢了风头。

    围观的人群却不明就里,以为我们刚才的即兴发挥是赶尸大会安排的一个程序,放肆叫好。一些早已等候多时的巫师与江湖汉子,以为是大会开始的信号,便开始了各自的助兴表演。

    一个巫师头戴凤冠高帽,腰系八幅罗裙,手摇银铃司刀,手舞足蹈地进行指挥,场中敲响震天锣鼓;吹起牛角、土号,点放三眼铳,台子周围的几百名群众一边高歌一边跳起小摆手舞。

    各个赶尸门派的长者面面相觑,被这突如其来的一幕搞蒙了。几个长者一阵交头接耳之后,并没有作出异样反应。

    我看见师傅眉头微锁,知道我们几个刚才的举动有些冒失。可能因为旁边观众的阵阵叫好与掌声,淡化与掩盖了我们的冒失,各赶尸门派也不便过于责备。

    按照往届赶尸大会规矩,赶尸秘技比赛开始之前,先由赶来助兴的山民、巫师跳傩舞,唱傩戏,表演傩技。

    土家人奉傩兄、傩妹为“傩神”,后世的土家人也称其为傩公傩娘。相传傩公、傩娘本是兄妹,世界洪荒之后,二人结为夫妻,繁衍人类,这便是土家人的先祖。

    每逢重大节日,这一带的山民都要举行隆重的傩戏表演。这是上古时代先民用以驱鬼逐疫,酬神纳吉的祭祀形式,源于湖南永顺、辰州、沅州一带。战国时期的大诗人屈原就浸淫于湖南“信巫鬼,重淫祀”的风俗之中。在湖南西部山区一带的民间人们就一直保留着《九歌》傩舞表演。傩戏于康熙年间在湖南西部山区达到顶峰后,由沅水进入长江,向各地迅速发展,形成了不同的流派。

    飞虎洞里,一阵热烈的摆手舞之后,傩戏开始了。

    一位身着法袍的巫师来到一个傩坛前,傩坛布置精致,坛上覆盖着一面印花土布,布面上编扎一些造型独特的小草人,摆放着各式剪纸,还有一个纸质的灵牌,灵牌上一行行楷小字遒劲有力,一个新鲜萝卜上插着三炷焚香。

    湖南西部山区的傩戏,将释、道、儒三教合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形式。信奉的人认为,傩戏表演的难度越大,其为人们驱邪祛魔的法效也就越大,因此,在傩戏中,越是奇特的,越是难的绝活,越能引起大家的兴趣,赢得人们的尊重。

    巫师一阵虔诚祭拜之后,用龙山本地方腔调,高歌起来。

    旁边的乐师见状,立刻合着巫师的拍子,铜锣、包鼓、钹子、唢呐等乐器一起响起来,发出有节奏的“咚咚呛……咚咚呛……”的声音,沉寂的山谷顿时被激活起来。伺候乐器的乐师们一边敲打着手中的乐器,一副无比陶醉的样子,那个吹唢呐的老者,虽然吹得脖子间青筋暴起,却乐此不疲。

    在一旁早已准备多时的数十个跳傩者见锣鼓响起来,分别戴上彩绘的木雕面具,分饰生、旦、净、末、丑诸角色,顺拐、屈膝、下沉、含胸、挺腹,动作沉而不懈,梗而不僵,跳起了傩舞。

    辰州一带将傩舞叫做跳鬼舞、扮鬼脸。内容幽默诙谐,情节风趣滑稽。

    跳傩者在表演时必须戴上面目狰狞的傩面具。按照民间传说的说法,摘下傩面具是人,戴上傩面具就是神。正因为如此,被视为神在凡间的化身的傩面具,平时不能让凡人触摸,只有在跳傩舞时,才允许拿出来。这些面具用樟木、丁香木、白杨木等不易开裂的木头雕刻、彩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赶尸笔记简介 >赶尸笔记目录 > 第四章 天码骨片显异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