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个年轻人还执意不听劝阻,蠢到去汤普森的集会现场,希斯觉得自己做的这份简报应该能帮助当地特工抓住他。
希斯看到谢丽尔发过来一封电子邮件,让他打电话给她。他们几个小时前才分开。她会有什么事?他拨通了她的分机。
“怎么了,野丫头?”他问。
“会把这世界上最无聊的骗局当成头等大事的也只有你了。”她说。
“怎么说?”
“记得你发给我的附件吗?这份邮件和其他邮件完全不同,半点相似之处也没有。”
“这又是为什么?”希斯又问。
“其他邮件的目标是为了经济利益。新邮件的目标不一样,是为了操控。”
“所以不是在模仿?”希斯问道,确定自己没有理解错。
“绝对不是。”谢丽尔说,“尼日利亚人的目的是骗钱。可这个家伙,整件事就是为了促成电话联系。”
“目的是什么呢?”坐在椅子上的希斯身体前倾,他追问道,“他人在尼日利亚,能干什么呢?”
“看,这就是你犯的第一个错。这家伙不在尼日利亚,甚至不在非洲。”
“电子邮件显示的是南非地址。”希斯说。
“那你有多少个海外电子邮件地址?”谢丽尔反问道。
谢丽尔把希斯给问住了。收到像特勤局这种执法机构发来的电子邮件会让很多人感到精神紧张。特别是来自海外的邮件。为了隐藏政府身份,希斯有一堆虚假账户备用。
“所以说,改变邮件发送地址不仅仅是为了摆脱追踪?我是说非洲尼日利亚之类的。可是,这点真的很重要吗?”希斯问。
“我敢说这家伙跟你我一样是美国人。英语是他的第一语言。我猜他住在东海岸。年龄大概四、五十岁,虽然这点我说不准。”
“你从一封邮件里就能看出这么多?”他惊讶地问,不知道她的部门用了什么方法,能够检测出普通人根本察觉不到的信息。
“我不能保证我说的是对的,但从语法上看是显而易见的。虽然语法分析目前还不是一门精确的科学,但已经初见雏形,乔·克莱恩就是这么被发现的。”她说。
“乔·克莱恩?这名字怎么有点耳熟?”希斯问。
“还记得几年前的《原色》吗?”谢丽尔问。
希斯闭上眼睛思索。这本小说现在正躺在他家的书架上睡大觉呢。几年前不是有谁当作礼物送了他一本么?他现在不怎么读书,主要是没时间。
“啊,对,我记得。”他支支吾吾地说。
“你别装了。”谢丽尔取笑道,“是一位匿名作家影射1992年比尔·克林顿总统竞选的讽刺小说。”
这下希斯想起来了。《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美国白宫,所有人都想搞清楚写这本小说的无名氏到底是谁。小说的内容和克林顿竞选过程中发生的事件惊人相似,大家猜测一定是选举团队内部的人写的,或者至少是能接触到内部的人。
“对,我记起来了。有个瓦萨尔大学的英语教授推断作者是名记者。”希斯回忆道。
“就是乔·克莱恩。”谢丽尔一字一顿地说,“克莱恩极力否认,在媒体上痛批教授。那个教授的名字叫唐·福斯特,是个好人。”
“他还找出那个泰德·卡钦斯基就是‘大学炸弹客’,对吧?”希斯问。
“就是他。他还找出了莱温斯基—特里普谈话纪要的作者。”谢丽尔说,“他的确有些本事。不管怎么说,他真的把文本认证变成了一门科学。他不是在揣摩作者身份或心理状况,而是确认特定文件的真伪。”
“好吧。那对我们又有什么用?”希斯问。
“我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在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