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章
第六章 终 焉-2
熔在一起,恰好成为了我已经死掉的铁证?”

    说到这里,红发男人才从兴奋之中回过神儿来——那个男孩一定是被他的疯狂话语吓到,早悄悄地跑得没了影儿。一顶发帽丢弃在墓园潮湿的泥土上,已被雨水浸得不成样子。

    “哼?Je n’ai pas de temps?(法语:我可没有多少时间?)”,他摇了摇头,自言自语道,“跟小孩子说话,简直就是浪费光阴。”

    他将那顶发帽捡起,草草抖掉上面的水和泥,便又塞回到自己的后裤袋里去了。

    墓碑上的墓志铭已经刻划出了简单的轮廓——而现在,他马上要开始第二次的加工,以让那些生硬的花体字显得更流畅些。

    但我们至少已经可以读到这墓志铭的内容了——很遗憾的,它们并不是由法语写成:

    不朽踩在死亡的边缘凋零的生命纷纷哭泣(全文完,于2006年5月1日晨7时(德国当地时间))后 记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一度认为是不可能完成的了。写作在现实中所遇到的挫折,让我很愿意经常写一些譬如《天使离地狱如此之近》以及《从惧尸心理到恋尸癖》

    这样的、万字左右的“类学术文章”。长篇的开始和中间部分,都会给人以遥遥无期的错觉,那种错觉是长篇写作的大敌——即使你已经有了很好的提纲和构思,如果你没有恒心和战胜自我的毅力,而一个长篇竟就这样完成了,也只能说是“机遇使然”。

    完成给了我意外的惊喜。本文中犯人的诡计在对话中逐渐丰满、完善。对话中对案件细节的反复推倒和重建,对案件假设的反复驳斥和修正?在大量的对话和相对较少的场景描写中展现应有的细节,是我在本篇中的新尝试。

    结局部分,用一篇小说的结尾引出整个故事的结尾——并不算是什么新奇的手法:至少莎士比亚也用过。《驯悍记》中,整篇文章都是醉汉斯赖所观赏的一出戏。

    “生活中的一切都是虚构的、假设的、存疑的?而小说中的一切,却反而有可能是真实的。”——这句在文中被文泽尔引用的话,实际上是我对这整个案子的总结。虽然我们能够从对话中还原这个案子,但却并不代表这个还原是真实的;同样的,《剪刀手的春天》——这部我们只看到最后一节的小说中所写的,也可能并不是这个案件的象征性还原(作者可能不是捷尔特博士或者伊凡特,而是某个对整个案件知情甚至不知情的文学爱好者——即使,出于文艺性考虑,我在这个最后的章节里故意安排了很多的巧合),前面十四节的内容完全可以大相径庭。

    认真看完,读者也无法确定真实发生的故事,而只是得到数个不同的、关于这个案子的假设——比如“第二个假设”中所提到的、捷尔特博士逃离第三医院的全过程,如果再添加进去一些新的细节和对话,就能得到完全不同的结果:我舍弃了让案子更加复杂化的打算,也同样是出于文艺性考虑——从已有的细节中,我们已经能够很好地过滤出各个主要人物的心理和性格特征。

    又比如狄尔瑟案的很多细节,在我的反复考量下,还是从提纲中删去了——尽管这额外的数千字一旦加入,读者对犯人性格和内心的把握,会更加的清楚、具体:但这却并非我所真正想要的。(作者注:我们知道,狄尔瑟女士是博士的夫人——我曾经想以狄尔瑟女士的身份插入一整节她因为发现了捷尔特博士的秘密而被杀害的描写,这部分内容在经过多次的推敲、删改之后,最终浓缩成了本文的引子部分)我只是描绘出了一张脸谱,用心的读者们则可以看到这张脸谱下暗藏着的不同的脸。

    这才是写作的乐趣所在。

    文泽尔年5月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章

首页 >千岁兰简介 >千岁兰目录 > 第六章 终 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