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章 奇妙的穿越


    门后面沉默了一会,吱呀一声门板又打开了,那个女人怯生生地看着二人:“你们真不是胡老爷的人?”

    夏南换上了人畜无害的笑容:“我们真不认识胡老爷”。

    女人相信了他的话,告诉他:“我们村男人都不在,你要有什么要帮忙的,得等男人们回来。”

    夏南趁机套话,打听这是什么年代,什么地方。偏僻渔村里的女人显然没什么见识,三言两语就问清楚了。眼下是明朝崇祯三年二月,二人身处琼州——还真是古代的海南岛——这个村子是琼州府临高县附近的马袅村,全村靠给盐场晒盐为生,盐场隶属海北提举司。

    夏林二人眼前一黑,没想到居然真穿越了,而且穿越到了这个乱世。

    崇祯三年,公元16年。崇祯上台后第一件事就是铲除阉党,魏忠贤籍没自杀。阉党的覆灭,给晚明的政治空带来了一瞬的希望,又流星一般的消失。割掉一个烂疮,并不能让早已浑身溃烂的病人起死回生。北有满清虎视眈眈,腹心之地有李自成等流民为祸,大明――这个汉人最后的中原王朝再也无力回,踏上了覆灭的道路。

    平复了一下心情,夏南问:“老乡,你的胡老爷是什么人?”

    女人:“我夫家姓谭,排行第二,你叫我谭二嫂就行。”着眼泪就留下来,“提起胡老爷,他是我们村的祸根啊……”

    从女人哭哭啼啼的讲述中,夏南和林伟业了解了大致的情况。

    万历四十五年临高地震,马袅盐场的滩田被冲毁了许多,有些地方沉到了海里,盐场的生产能力一直没有恢复到最初的水平,但是官府规定的折色银一点都没少,盐丁们逃亡很多。雪上加霜的是从万历末年开始海寇经常来盐场抢劫盐引,盐丁们被杀的被杀,逃走的逃走,现在村里只剩下四百多个盐丁了,而最多时有七八百盐丁。古法的晒盐完全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人力少了之后生产更加难以维系。每年的折色总是缴不齐,官府催课又急,村里的丁壮们平时都躲起来。幸好马袅土地尚多,又有马袅河水灌溉,盐丁在晒盐之余,另外垦田种些粮食,还能果腹。只是担惊受怕而已。

    按照官府的规定,盐场是采取折色缴纳的制度。也就是盐丁们并不需要直接向官府缴纳额定的盐,而是将盐折成米或者银子。旧年的规矩是每一引折合米一石,后来,又把折米改称了折银:先把盐折合成米,再按米价折合成银子。马袅盐场的盐额是“一千四百一十七引二百三十斤”,折色米就是一千四百多石。折色银按崇祯年的行情就得要二千多两。

    盐课折色缴纳对盐丁们来有一定的好处:生产不再受官府的监督控制,只要按时缴纳盐课,基本上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用日以继夜的献身大明的盐务事业了。出了盐之后,自然会有商人来购买,若是盐晒得多,行情又好,那么日子还过得不错。有人嫌晒盐太苦的,用经商或者垦荒的收入来缴盐课银的也有。

    但是地震之后,一切都变了样。附近的大户胡老爷利用村里盐田被冲毁,盐课银一时间缴不齐的困难,用借债代垫的方式,渐渐把控制了盐的大部分销售。但他的收购价却比行情低了许多,盐丁们累死累活晒出来的盐,填还这笔连环阎王债都不够。他还勾结官府,包揽盐课,硬如今米价高昂,每石米的折色得三两银子。这边的高利贷还不清,那边的官课又欠得一塌糊涂。盐丁们知道他从中捣鬼,却又不得不央求他在官府面前代为缓颊。久而久之胡家成了村里实际上的统治者,盐田倒似成了胡家的私产,盘剥日重。加上这些年海贼每次来临高,总要抢劫盐场里的盐引,又杀了不少人,村子变得越来越凋敝。

    最近胡老爷催课催的急,村里既交不出指定的折色,青壮只好日夜都在盐场里晒盐,老人们就去开荒种地,保障村里人的口粮,所以村里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乱世扬明简介 >乱世扬明目录 > 第一章 奇妙的穿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