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阴差阳错
“今天你对我爱搭不理,明天我让你高攀不起。”
他下定决心,以后一定要剽窃出一本名著来,让美国人抢着出版。
他要离开美国了。
这本就是他的计划,剽窃世界名著捞一票,然后到欧洲旅游一番,再返回国内。
没想到捞一票的计划破产,不过他不缺钱,倒是无所谓,反正学位拿到了,还是早些离开这个伤心地的好。
在离开之前,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把稿子邮寄给了《大西洋月刊》,这是一份设在波士顿的文学杂志,以推荐新作家而闻名。
算是最后的挣扎吧。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林子轩放下一切,和在纽约的留学生聚会玩乐。
在这个年代,能够出国留学的学生大多都有背景,现在打好关系,以后好见面。
人际关系就是这么逐渐拓展开来的。
1920年10月中旬,林子轩拿着船票,离开了纽约,朝着英国伦敦而去。
他之所以第一站选择伦敦,当然是为了找他曾经的好室友徐至摩了。
可让他没想到的是,在他离开十几天后,有一封来自《大西洋月刊》的信件被送到他原来所住的公寓。
这不是退稿信,而是通知林子轩他的小说被采用了,并付给了他稿费。
因为林子轩的离去,信件无人接收,又被退还给了《大西洋月刊》,不过那时候他的小说已经出现在了杂志上。
《大西洋月刊》的编辑并没有一眼看出《小王子》和《老人与海》是世界级的名著,那位编辑只是觉得这两篇小说视角奇特,写的很有意思。
本着鼓励新人的原则发表出来,完全没有看到世界级名著的兴奋感。
不过总算是被杂志刊登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世界级名著的影响力开始慢慢扩散,直到震惊世界的那一天。
林子轩没有英文名字,所以他给《大西洋月刊》投稿的时候用的是名字的汉语拼音。
《大西洋月刊》的编辑没有改动,直接照抄,这成了林子轩的第一个笔名,外国人会觉得这个作者的名字很难读,感觉怪怪的。
英国伦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林子轩在这里见到了他的好室友徐至摩。
徐至摩来到伦敦原本是想跟随哲学家罗素学习的,可罗素临时有事情,顾不上他,他只好在政治经济学院混日子。
正在他苦闷彷徨的时候,碰到了跟随父亲到欧洲游学的林徽茵,顿时陷入恋爱之中,开始了热切的追求。
林子轩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见到徐至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