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一种借口。而事实是,从一八九四年中日甲午战争起,帝国主义就开始掀起瓜分中国的热潮,拼命掠夺中国,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不断加剧,中国出现了维新派和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直接阻碍了外国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一九〇〇年,义和团刚在北京近郊发展起来,俄国公使就提出镇压。美、英、法、德各国公使也奉本国政府密令,联合照会清政府“剿除义和团”,并将舰队聚集在大沽口进行威胁,五月间,义和团在京津一带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清军士兵参加义和团,以端王载漪为首的排外势力在清政府内占据上风。
各国公使眼看清政府已无法控制形势,总理衙门也无力说服朝廷采取严厉的镇压措施,便策划直接出兵干涉。五月二十八日,由八个国家在各国驻华公使会议上正式决定联合出兵镇压义和团,以“保护使馆”的名义,调兵北京。因此,从根本上讲,那些外国佬们不过以中国人杀外国人,清朝政府仍然放任不管,甚至于加以庇护当做一种借口,乘机举兵中国。其真实目的就是要扑灭义和团的反帝斗争,扩大对中国的侵略,瓜分中国的财富。于是,一九〇〇年六月,英、美、法、俄、德、意、日、奥八国组成侵略联军,由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从天津租界出发,直取北京。八国侵略军所到之处,烧杀淫掠,惨绝人寰,连八国联军总司令瓦德西也供认,“所有此次中国所受毁损及抢劫之损失,其详数永远无法查出,但为数必极重大无疑”。
可悲的是,当外国列强用坚舰和重炮捣毁大沽口炮台后,除了受到京津铁路沿线义和团和部分清军爱国官兵拼死抵抗外,清朝第十一位皇帝光绪,这个清朝第一位非皇子而入继大统的皇帝,早已携侍从随慈禧太后跑到西安避难去了。留下李鸿章为全权大臣正式向外国列强乞和,并于一九〇一年九月七日在北京正式签下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其主要内容包括惩办“得罪”列强的官员;派亲王、大臣到德国、日本赔罪;清政府明令禁止中国人建立和参加抵抗侵略军的各种组织;赔款四亿五千万两白银,分三十九年付清,本息九亿八千万两白银;在北京东交民巷一带设使馆区,各国可在使馆区驻兵,中国人不准在区内居住;平毁大沽口炮台以及北京至天津海口炮台;各国可以在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驻兵。
《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便完全沦为半殖民地。面对山河破碎,国已不国,黄泽如不禁唏嘘,不知道中国今后将沦落到何等地步。他真恨不得能重返京城,去斥责那腐朽无能的朝廷,去和那些外国列强决一死战。但他知道那样做无异于以卵击石,他不可能傻到那种地步,他已经不再是学生时代的他了。冲动和狂热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他已经开始变得理智和成熟。悲愤的情绪促使他加快了招募垦农的计划和步伐。国家已经彻底没有希望了,朝廷已经把百姓拖到了越来越黑暗的境地之中。他只能远离这里,让更多的百姓远离这里,在那遥远的南洋找到一块净土,耕耘播种自己的理想和希望。
考虑到几年前的那件事,黄泽如在招募垦农时尽量不事招摇,以免引起官兵对自己的注意而带来麻烦。黄泽如压根就没有想到招募垦农会遇上那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他本以为此举可以为自己苦难的同胞谋一条生路,远离这个已经完全失去了希望的国家,没想事与愿违,那些农民根本就不买他的账,尽管他苦口婆心在作宣传作解释,人家就是听不进去,认为黄泽如在白天说梦话,要不就是在欺骗大家,心里另有什么企图,担心像被卖“猪仔”一样给卖到南洋去。其实,黄泽如虽然出身农家,但从根本上讲他是一个读书人,书呆子。他并不了解农村和农民。中国的农民是相当保守的,特别是在当时,交通相当不发达,一个普通人的活动半径也不过在几公里之内,更何况一个农民。
就是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