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花世界
路内是我非常喜欢的青年作家之一,曾经在网络上有过短暂的交流,其实作为晚辈的我不应该在这里对自己喜欢的作家作品评头论足,实觉得难以启口,以自己的资历根本没有办法来评论这本新作。但在读罢之后,又有一些话必须一吐为快。是为前记。
我想我应该是看懂这本书了,前前后后阅读了两次,又把很多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去读,我觉得作者在写这本书时的意图我基本了解,我想很多时候我们可以走过无数的街道,路过无数的人,重复遇到相同的风景,但是有些话却不能一直说出口,有些歌可以一唱再唱,有些爱可以消失再来,可有些事却不能对同样一个人去做了。
我在几个地点把这本书看完,公车上、家里、咖啡厅里、教室里,很奇怪的是,每一个地点来阅读相同的片段,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他们好像是一个个蹒跚的孩子,需要你去牵引,那些字字句句里放射出来的那种忧伤,又好似带着一种希望,这个特点,在我之前阅读路内其他两本小说时就已经察觉了。
路内的短篇作品我也看过很多,包括在一些杂志上阅读到的,阅读的体会很奇妙,仿佛很入戏,但是又不太沉迷,你可以随时开始也可以随时结束,好像是从一条黝黑的隧道当中簌簌地经过,也可以想象自己在阳关大道上笔直地前行,如果你心情好时阅读,会觉得书中的一切都很美好,但如果你此刻很沮丧,阅读同样的片段,就会觉得美好是如此虚假。这种体验,让我觉得路内的文字十分奇妙。
说回这本新书,这本书如果把他归于青春小说未免有点片面,如果是现实主体题材又不能概括,那就姑且算做是现实悬疑吧?一个男生在最后毕业时的故事,这个故事中有很多我们青春的素材,作者把这个素材拼接起来,用来描述一个非常现实的故事,那就是如何面对自己和整个社会——当然在书中没有直白地提到这一点。
在书中有很多的人,男生女生,他们热爱青春,他们都在成长,有很多的哲理和很多的荒唐,也有的让人摸不着头脑,大学最后的狂欢,加上各种行为的诡异,构成了整本小说看似荒诞的整体基调,但显而易见的是,作者并非是因为这个而写,而是要通过这样子扭曲的事实来表达他的本质,那就是,任何人的关系都可以在社会里产生质的变化,看你如何把握,看你如何去看待,你如果能够站稳脚跟,那么一切都可以重来,但如果你在社会这个大漩涡里飘忽不定,那么你必定随波逐流,最后尸骨无存。(我只能理解到这里了。)
小说中有很多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地方,比如那些连续的案件,还有校园内不稳定的因素,各种的流氓和各种的斗争,加上社会的种种现状,以及用非常直白的手法写出的对社会这个大环境的不信任和怀疑。我也想过,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去写?为何不写一点稍微正面的,或者给读者一点希望呢?但后来,我想到了一句话,或许我用这样的句子来形容不是很妥当,但我能想到的也是这样了——置之死地而后生。
如果你要给一个人绝对的希望,那么就把他杀了,然后再复活。如果你要给这个社会一点希望,就先毁灭它。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许多这样子的暗示,这或许是我的一厢情愿,但我觉得在相似之处的某些地方,必定有着微妙的联系,不然作者不会如此去写,在黑暗之中带着一点温情,在孤单之中露出的一线希望,在绝望之中绝地反击,其实都是让人在看到那些肮脏和可怕之后,重新回到正常的轨道之中。
摇滚乐和女人,在书中是我看到的非常重要的素材,我之所以称他们是素材,是因为它们并非是作者直接使用的题材,而是用这样子的东西来引出作品的含义。摇滚和女人应该是大学生当中很大一部分男生的谈资,如果说在爱情当中无法自我安慰,那么就在嘶吼的摇滚音乐里意淫,如果音乐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