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遥远的高三·八
    公元1980年,我初中毕业,考入了哈尔滨市第三中学。哈三中在黑龙江省的地位,比北大在中国的地位还要崇高。因为北大还有其他的大学与之竞争,而哈三中在黑龙江则是quot;宝刀屠龙,惟我独尊quot;,别的重点中学一概拱手称臣,不能望其项背的。一名哈三中的学生,比一名quot;黑大quot;或是quot;哈工大quot;的学生还要受人尊敬。因此,上了哈三中,便油然产生了一种责任感,仿佛全省三千万父老乡亲的期望和重托,quot;夸擦quot;一子就撂到咱肩膀上了。

    我从小就是一个quot;全面发展quot;的好学生,各门成绩都很出色。但上了高中以后,面临着考文科大学还是理科大学的选择。这个选择对我个人来说,是不存在的。我有一种很顽固的偏见,我认为理科大学不是真正的大学。我虽然一向热衷学习数理化等自然科学知识,但认为它们的价值只在于为人所用的工具性。quot;批林批孔quot;时知道孟子的一句话:quot;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quot;这句话对我的毒害非常大。我至今都认为理工科的知识分子属于quot;劳力者quot;,认为文科知识分子才是真正的quot;精神贵族quot;--尽管他们的现实处境是那么的可悲可怜!所以我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心里就有一个高考的目标--北大中文系,我觉得那是世界上最好的大学最好的系。但是,在80年代初期,全社会的普遍观念是重理轻文,似乎quot;爱科学,学历文化quot;就是要当陈景润、李四光,社会上流传着什么quot;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quot;,个别报纸还宣传1985年要实现四化,2000年初步建成共产主义。有的老师听我决心要考文科,而且还是中文系,都无比叹息地说:quot;唉!这孩子,糟蹋了。quot;我今天回忆起这恳切的话语,不禁真有点怀疑当初的选择,是不是给国家糟蹋了一个陈景润的坯子。在重理轻文的大气候下,哈三中迟迟不开设文科班,于是我和一些要考文科的同学,与学校展开了艰苦的斗争。quot;高三·八quot;不是一个普通的班级号码,那是我们用青春的热血换来的胜利果实。下面我略讲几则与quot;高三·八quot;有关的事迹,献给有过类似经历,今天仍然保持着青春激情的老中青朋友。

    一、公车上书

    高一的上学期一过,开不开文科班,就成为一个争论焦点。其他重点中学,在总体上不是哈三中的对手,便早早办了文科班,集中优势师资和生源,力图在文科上名列前茅。而哈三中严格执行上级关于不许办文科班的指示,名义上是反对偏科,实际上一是有重理轻文的传统,二是作为标兵单位,不敢犯任何错误,三是对文科没有把握,反正办也已经晚了,不如不办,将来高考文科成绩不好,便有了借口,成绩好了,更成为坚持正确路线的典范。这样一来,想考文科的同学,提出了quot;救亡国存quot;的口号。我们这些十六七岁的少年,根据所学的那点粗浅的历史,一本正经地把校领导比作昏庸的清政府,认为只有自己起来争取,才能扭转局势,促使当局quot;变法quot;。我们分头到各班串联,各班人同此心。就连那些要考理科的同学,也从学校大局着眼,支持我们。于是,我们就发动了一场quot;文科班运动quot;。第一,广泛宣传,到处议论,造成一种quot;民不聊生quot;的舆论。政治老师讲过列宁的一句话:quot;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quot;第二,向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口头呼吁和交涉,争取教师的支持,是胜利的最大保障。这里面要注意两点,即对文科教师的绝对倚重和对理科教师的绝对尊重。第三,正式提交意见书,形式分为个人的,各班的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47楼207简介 >47楼207目录 > 遥远的高三·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