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欧洲》
《在中国的欧洲》
这是英国人艾特尔所写的一部香港历史。他采用了这个古怪,可是很有
用意的书名:《在中国的欧洲,香港自开始至一八八二年的历史》。(E .J.
Eitel:《Europe in Cory of he Beginning
to the Yea 1882.》)
本书出版于一八九五年,可以说是香港殖民地的第一部编年史,叙事至
一八八二年止,用了五百多页篇幅叙述香港成为英国殖民地前后五十年间的
发展经过和一切变迁,相当详细。作者当时是在香港任职的,关于香港早年
行政设施,官官之间的人事纠纷,以及商场情况和街谈巷议的琐碎点滴,都
是第一手的好资料。本书当时是由伦敦和香港同时分别出版的,香港的出版
者是别发书店,可惜久未重印,现在已经绝版不易买到了。
作者艾特尔是当时英国所谓“中国通”之一,是伦敦传教会的人士,一
八七九年奉派来港,担任教育视学官。虽是“中国通”,却不热心提倡中国
文化,在视学官任期内竭力主张香港学校减少中文课程,增加英文课程钟点,
同时又提倡采用津贴制度,鼓励教会开办学校,逐渐停办官立学校,减少教
育经费开支。他自一八七九年开始任职教育视学官(当时视学官职权甚大,
等于后来的教育司),至一八九七年才退休,先后任职达十八年之久。
艾特尔的著作,除了这部香港史以外,还有一部《香港教育史资料》
(“Materials for A ory of Education in hong Kong”),一八九一
年出版,此外他还编写了一部中国佛学辞典,一部广东话字典,以及一部研
究中国“风水”问题的书。这些大约都是发挥他的“中国通”本色了。
要叙述香港殖民地的早期历史,自然无法不提到鸦片战争,更不能不谈
到东印度公司为了独霸东方海上贸易权,同别的国家所引起的种种竞争和冲
突,艾特尔的这部香港史《在中国的欧洲》,自然也无法例外,全书二十二
章,前三章就是追叙这样的历史背景,可以说是导论性质。
《在中国的欧洲》第四章至第七章,叙述东印度公司贸易专利权废止
后,英国对清朝贸易所产生的新形势,以及所引起的新冲突。英国适应两广
总督卢坤的要求,派了律劳卑爵士(Lord Napier)来广州就任英国对华商
务监督,接替东印度公司结束后,在广州留下的业务。由于“商务监督”是
“官”,东印度公司的“大班”虽然声势煊赫,身份到底仍是“商”,这种
区别,在当时清朝官吏的眼中是毫不考虑到的,因此律劳卑既从英国到了澳
门,要定期到广州视事,他自以为自己是英国女王的钦命官员,投书两广总
督要求约定会晤日期,不料两广总督认为不合体制,该信未采用“禀帖”形
式,不经由“洋商买办”转呈。将原信掷回,使律劳卑碰了一个钉子,英国
与清朝的贸易交涉从此枝节横生。于是使得英国商人渐渐形成了两个要求:
一是为了要获得清朝的平等待遇和自由贸易权,最后不惜诉之武力;另一是
要像葡萄牙人在澳门一样,取得一个可以由自己统治的立脚点——这两项要
求的意念蓄之既久,一场冲突和取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