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九篇 知识的诚实与道德
:《今天》的那批人在北京,有机会弄到这些书,你们外省就不一样了。

    他们的优秀quot;和quot;影响quot;也沾点儿皇城的恩惠。

    老侠:对。就是因为他们先占有了别人无法占有的思想艺术资源,这也是一种畸形现象。后来,《今天》派浮出水面之后,受到官方刊物《诗刊》的承认,八十年代初《诗刊》召开的青春诗会就有《今天》的几个诗人,北岛后来还进了作协的诗歌组,那是全国诗歌评判的权威机构。而八十年代之后,《今天》的诗人们,已失去了创造力。江河、杨炼跟着阿城寻根去了,北岛在八十年代就没写过好东西。唯一坚守自己的人是芒克。他与北岛是《今天》的核心,最严峻的时刻只有他俩顶了过来。《今天》的文字不仅在观点上,更在形式上突破了右派作家们的载道文学。

    quot;朦胧诗quot;在理论上的辩护者是quot;三个崛起quot;。八十年代北大的民间竞选是又一批民间知识分子,他们成为中国民间知识分子祈求政治向合法化的方向走的最早试验。

    后来这批人中留在国内的人又办了民间研究所。

    王朔:我记得,那时文学上还有一路子,全景式的大报告文学。那时他们的势头非常强,好像代表改革派的最后呼声。

    老侠:八十年代的那种东西,咱不说它的观念是否现代,现在看来那种救世主的腔调也有问题。特别是中央台制成了《河殇》的专题片后,解说词全是居高临下式的说教,用朗诵式腔调字正腔圆地去念,给人的感觉像《圣经》的那种命令式的救世主姿态:quot;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quot;只要这种腔调出现,似乎念的东西就是真理,绝对真理。这个传统来自夏青们的播音,一直到现在《焦点访谈》的主持人的教主式的面孔。那时的文章,从文学到理论,大都是救世主腔调,人人都想当救世主,当教皇。在当时,社会上有quot;四大青年导师之称。当时的quot;寻根文学quot;、quot;黄土地quot;系列的电影,也有这种俯视的高高在上的救世主心态。

    王朔:我对学院派特别感兴趣,它是铁板一块吗?放过洋的与没放过洋、国内读完博士的是不是有一些区别?

    老侠:八十年代的知识群体没有明显的分化,八十年代初的民间群体与体制内群体的区别,到八十年代中后期基本上消失了,民间群体除了极特殊的人,大都进入了体制内,都成了准官方的体制化的知识权力,但九十年代知识群体的分化特别明显。学院派与幕僚派之外,还有脱离体制的个体文化人,这些人在经济上完全独立,你是作家中最早的有影响的写作个体户。其他的如歌星、影星。但很快,这些人,包括你,又被整合进亚文化体制内——即逐渐丰满成型的大众文化的商业运作体制。

    王朔:大众文化体制这块我比较熟,身居其中,深受其惠,也深受其害。我特别想了解的是那些土博士洋博士土教授洋教授的区别。

    老侠:九十年代的知识群体的分化,一批人下海经商,一批人漂洋过海,继续学术的人很少。而且,九十年代知识界的最大特点,就是经济学成为显学,取代了八十年代的文学、美学。像胡鞍钢、叶绍光这样的洋博士,看准了宏观调控时期决策者的所好,弄出个quot;国家能力报告quot;,从中西的比较中论证中央的经济集权的合法性。称中国的财政现状是强地方、弱中央,主张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国家提取财政资源的能力。叶绍光后来与胡鞍钢分手,把国家的财政能力及财政效率与民主制度直接挂钩。还有樊纲、盛洪、刘伟、钟朋荣被称为京城quot;四少quot;,他们的理论主要是为上层决策做理论论证的,还喜欢上电视作秀。再有就是喝了美国洋墨水的崔之元、甘阳等qu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美人赠我蒙汗药简介 >美人赠我蒙汗药目录 > 第九篇 知识的诚实与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