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言 流年》三(1)
吴菲看他一脸认真,忽然有些奇怪的可笑,就强忍着笑缓和地解说:“‘冲’就是‘卤莽’。”
“没有啦,还好。”他也笑,重新把墨镜戴回去。
不管那男青年到底对吴菲是什么印象,但接下来,有一个多月,他都还是约她四处陪他看房子,吴菲也没什么怨言,只是当他问到佣金的情况,吴菲就赶忙强调那一定得算在原来的公司。
“那这样你不是会有损失?”他问。
“嗨,答应人家了呀!”吴菲认真地回答。
台湾男子果然信守诺言没让他的经纪人同行,于是吴菲就责无旁贷地成了那个在租房的过程中帮他扮黑脸的人。
“我发现你还真蛮有天分的哦!”看过两个地方之后这男子对吴菲赞叹到。
吴菲跟多数七十年代的人一样,从小到大都是在“鞭策”中成长的,所以特别受不了表扬。一经表扬就立刻变成人来疯,越战越勇,用最短时间掌握了挑选好公寓的全部要领,到后来表现得比那男子的经纪人还挑剔——除了没说“在我们台北啊……”
虽然那时候的北京并没有太多租涉外公寓可选,但这个租赁的过程仍然旷日持久。终于有一天,两个人终于都筋疲力尽,胡乱对着最后看的一套说:“就是它了。”这时,吴菲和这台湾男青年已然混得很熟了。
这对吴菲来说是一个不寻常的经验,这台湾男青年是个职业艺人,他也是吴菲这辈子认识的人里爱好最多的一个,不管说什么他好像什么都知道,不管做什么他都会一点。
重点还不是他的职业而是个性。在他们的相处中,他事无巨细都会照顾吴菲的意见,吴菲在认识他之前从来没想过一个男的原来也可以如此细致跟讲究,对于于已经习惯了北方男人的粗糙和霸气的吴菲来说,这台湾青年就像一款比如芒果之类的南方水果,有着令人匪夷所思的特质和奇怪的亲切感。
这个人的这些林林总总的特点汇集在一起,如果用庸俗的标准来衡量,简直就可以称做是“德艺双馨”——虽然很多艺人听不懂什么叫“德艺双馨”——所以后来吴菲就一直叫他“典范”。
找房之余吴菲也尽了地主之谊,有事没事就带典范四处逛逛,从和平门到潘家园,北京能翻的家底,凡吴菲知道的都尽量翻了。
等城里翻完了,还不尽兴,吴菲又带着典范去领略了一下北京郊区各处的风貌,好在那时候的北京郊区尚且保留着一些值得领略的自然风貌。
典范也颇懂得感恩,每到一处都非常捧场。
“‘怀柔’,‘密云’……这些名字好美好有诗意哦!一定有什么了不起的传说或是爱情故事才起的出这样的地名!”典范啧啧赞叹,不像装的:“哪像我们那里,什么‘九份’,‘基隆’,听起来好没气质!”
吴菲对典范的反应感到很意外,因此对他平添了几分亲切感。
有一个私秘的原因她从来没有对典范提起过。吴菲出生在北京郊区,也在那儿一直成长到高中。对于这个背景,她始终有些说不清楚的复杂心情。读大学的时候,吴菲觉得自己始终都困在“外地人”和真正的“北京人”之间,活的非常“暧昧”,令她不爽。好在她父母离婚之后,她妈妈为了摆脱那个痛苦的记忆,在亲戚的帮助下,终于带着儿女住到了北京城的二环边儿,扬眉吐气,成了真正的北京城里人。吴菲毕业之后当然也是用尽全力留了下来,从此都用摒弃的心情尽量忘记郊区才是她真正的故乡。
直到,典范对郊区那些地名的解读,才让吴菲透过这样一个陌生的视角,对自己曾经烂熟到厌倦的环境有了新认识。生平第一次,她开始感到,原来她也可以以自己出生和成长的地方为荣,她把这默默视做典范给她的礼物。
等能到的地方都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