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不是后记的后记
台节目叫《城市日记》,是日播的对话节目,所以,在历史上的2004年,我们对着说了182.5小时的话(365天,每天半小时),内容花样翻新不可重复,就算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其对话的含金量也就无非如此了吧。

    那反而是我们来往最不密切的一年,大家每次见面的时候都匆匆草草,特别提醒自己别跟对方说太多话,因为怕想说的都说了等到录节目的时候会冷场。

    终于,05年,这个节目做了重新的调整,我们也回复了像以前很多年里面一样,想见就见,想说就说,且说的方式又有新桥段。有一阵他在外地拍戏,刚好买了本丰子恺的散文带在身边读,所以,在片场的间歇,他就把那本书里的精华,全都用短信发给我,每发五个短信之后,他就会抽空打电话问我感想。两个人讨论的很热烈,其投入的劲头简直像里“结诗社”的场面,跟眼前纸醉金迷的生活完全脱节。

    前年出版《错觉》的时候,戴军的序遭到一致好评,除了序之外他还在我签售的时候挺身而出,坐在旁边“陪签”。结果让我在生平第一次签售的时候就享受到了一小时签掉一百多本的快感!这次本来不好意思再麻烦他了,结果,等全部书稿整理完,还是觉得这一部分的少了他不行。好像总是这样的,在当朋友的这些年里,总是给他最有限的条件和最高的期望,而他却从来没令我失望过。

    初夏的那天,约了戴军和一堆闲人吃饭,他那天跟很多时候一样,从开始到结束一直没闲着,除了帮大家布菜和给隔壁“粉丝”签名之外,一共讲了不下30个笑话,其中过半都像他原创的。

    看着这阵势,我心里知道,这必定是他觉得很闷的聚餐。这是戴军的又一特色,越是他自己觉得闷的时候,他就会越发奋力地制造热闹的现场效果,生怕周围人感到那个“闷”。

    我看了不忍,用只有他听的懂的语言跟他聊天,就这样,我们的“暗号”穿梭在众人之间,交流了些跟所有笑话都无关的内容,十分下饭。

    临走前,戴军莫名其妙发了感慨,隔着不到3米的距离短信对我说“有你这样的朋友真好”我看了,赶紧闷头喝汤吃鱼,抬起头又顾左右而言他。因为我们都不是擅长肉麻的人,但我心里当时想的是,天啊,这应当是我十分想对他说的话才对啊!

    超级李静的方程式

    这一年多以来,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件事情,大概就是去了《情感方程式》。

    “影响”有很多重的含义,都跟李静有关。

    常常在想,李静有很多个性因素,最突出的当数她的“勇敢”,即使从她竟然在自己“亲生”的节目里用我当常任嘉宾这一件小事上也能看出她的这个“勇敢”。

    这有点像她初初给我的印象,那是好多年前,李静正在为节目招商而忙的不可开交。

    “为节目招商”等同于生孩子,除非你亲自生过否则绝对不可能体会到那里面的痛苦跟快感--前提是结果要招到商。

    我还没生过孩子,但帮各式节目招过无数次商,多数时候是以惨败告终,结果是对“招商”有着切肤之痛的领悟。所以绝对佩服那些最终能坚持出结果的人。

    勇敢的李静JJ身手不凡,不管是生孩子、做节目和招商都成绩卓然。

    当然这两件事都不是能一个人独立完成的,李静是个颇有些合作天分的人,很会“聚人”,聚的都不是等闲之辈(请自动排除我夸自己的嫌疑)。

    很遗憾我是有职业操守的,必须辜负少部分人民群众此时的期待,暂且不在这儿八卦李静JJ的家事了。

    说回《情感方程式》。

    我从小因为害怕孤独因而特别容易迷恋“集体”,长大之后,因为对孤独有了新的看待,所以总算具备了一些对“集体”的甄别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流言,流年简介 >流言,流年目录 > 不是后记的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