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第六十三章
卢铁汉一家五口人围着一点微弱的亮光坐在黑暗的客厅中,因为停电,又买不到蜡烛,他们便学农村人点油灯的办法,在一个小碟中倒了一点豆油,然后在里面躺了一根布条,窄窄的布条在碟边露出一点头,就成了灯芯,油顺着布条洇上来,点着露出的“灯芯”,就有了黄豆大的一点光亮。这盏“油灯”放在卢铁汉面前的茶几上,他借着油灯放出的朦胧光亮,召开了这次特别的家庭会议。
范立贞隔着小茶几坐在他左手的沙发上,对面椅子上坐着卢小龙,在卢小龙和范立贞之间坐着卢小慧,靠右边,在自己和卢小龙之间坐着二儿子卢小刚,一家人围成一个圆圈,油灯成了他们的圆心。当油灯稳稳地点燃时,五张面孔便在它的映照下,五个人的身影巨大而朦胧地投射在客厅四壁。阳台门及窗户外面,是蓝黑微亮的夜空,可以听见萧瑟的西北风。初冬时节,暖气还没有来,正是一年中家里最寒冷的时候,坐在空洞而又阴冷的昏暗中,油灯不仅给他们带来光亮,也带来一点暖意。卢铁汉点着了烟斗,将浓重的烟雾徐徐吐出来,在油灯照亮的空间缭绕弥漫,五个人的目光不由得跟随着油灯照亮的缭绕烟雾,似乎在凝视全世界的气象图,目光也愈发朦胧。卢铁汉喷吐了一阵烟雾,在烟灰缸中连磕带抠地去除了烟灰,再从烟丝盒中拿着烟丝续到烟斗里,续满摁实,端着烟斗目光扫视了一圈,沉稳地说道:“咱们今天召开一个家庭全体成员会议,商量下一步每个人的何去何从。”
说着,他划火柴点着了烟斗,在他一下一下抽着烟斗时,范立贞的眼睛眨动着在想什么,三个孩子都目光凝视着油灯,一时没有人说话。
情况十分清楚,农林牧业部和全国很多机关一样,正在根据毛主席的《五。七指示》「1」在农村筹建“五。七干校”,卢铁汉很快就要下放到干校劳动。按规定,他可以带妻子范立贞同去,还可以最多带一个子女下去。带谁去,就是今天要讨论的问题之一。另外,北京的中学生正面临着文化大革命后的分配,主流已经很明白,上山下乡,去农村插队,又听说有可能每个家庭允许一个子女留在北京,分配在工厂,那么,谁先上山下乡,谁坚持到最后争取留在北京,又是个要讨论的问题。卢铁汉希望带卢小慧去干校,然而,作为父亲,他必须对三个子女一视同仁。范立贞自然也想带卢小慧走,这毕竟是她惟一亲生的孩子,然而,作为两个男孩的继母,在决定命运的时刻,她也绝不能一碗水端不平。两个儿子中卢小龙似乎早就在准备上山下乡,如果他去农村了,卢小慧又去了干校,卢小刚就可能争取留在北京,这似乎是很自然的安排。现在,作为父亲的卢铁汉一定要通过家庭会议以毫无偏袒的、公平的家长形象来妥善解决这个问题。
家庭会议一开始,卢铁汉就感到气氛比他想得凝重,当一家人围坐在黑暗和阴冷包围中的一豆灯光周围时,油灯的光亮照出了五个人聚拢成的一块空间。在这块仅存的有些暖意的空间中,注满了一家人千头万绪的思想和说不上来的滋味。卢铁汉一时间朦朦胧胧觉出空气之所以这样凝重,是因为这个会议还意味着这个家庭的成员即将各奔东西。他垂下目光看着自己喷吐出的浓烟在油灯上盘旋,声音沙哑浊重地说道:“等我们离开以后,这个房子部里可能也要收回。以后即使再回北京,大概也不能回到这个家里来了。”范立贞在一旁插话道:“以后还来什么北京啊?一家人要团聚,就只能去干校了。”空气又回归凝重。
卢铁汉仰看了一下房顶,又转头看了看四周,受他的影响,卢小慧、卢小龙也都上下左右看了看客厅,想到和这个住了多少年的房子告别,似乎都生出一种共同的惆怅来。
卢小慧说:“咱们在这个房里住了不少年呢。”卢铁汉点点头,说:“房子住久了,离开会有些舍不得。不过,老百姓说得好,树挪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