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偶然和巧合
命运把偶然和必然巧妙地发挥得淋漓尽致,用细长的绳子,把两个人扯到了一起,简直出神入化。
回去的路上,乔希宁叫司机把空调开到最大,又跟我们说:“跟以前的那些访谈相比,感觉像被扒了一层皮。”
敏姐瞥他一眼,“能把节目做得如此成功,只凭着家中的背景远远不够,她自然有独到的地方。”
我问:“她家中什么背景?”
敏姐倒笑起来,“难得有你不知道的事情。通常你动动手指,就会真相大白。”
我嘟囔:“公网上没有她的背景介绍,我也没必要去查嘛。”
敏姐举起一根指头,“本城中的五星级酒店,大抵都有安氏的股份。”
乔希宁呀了一声,“难怪如此厉害,访谈时什么都敢问。”
我也恍然大悟。如此背景,难怪公网上关于她的出身和家庭几乎没有——我当时粗略搜寻时没发现什么,而我对此也并不执著,关键词始终针对她的主持风格。
虽说是信息时代,但如果有人要存心隐瞒自己的信息,不是太难的事情。比如现在有不少这样的公司,专门帮人清除网上的个人信息。这就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有需求就有市场。
我们在路上吃了饭,回到唱片公司。
真是不得停歇,吃饭的时候我提醒乔希宁下午的重要会议——这次会议是关于他新专辑定位的。唱片市场不景气,不仅国内,全世界亦然,但出唱片是歌手的本职工作。有了唱片,才有演唱会、商业演出、广告等。
这样的会议,我不必在场,回去后先跟总监报到,从他那儿得到了未来一周乔希宁的行程安排后,我把计划输入了电脑,转发到乔希宁的手机上,去茶水间泡了杯咖啡。
正是下午茶时分,茶水间人不少,很是热闹。
人多的地方永远嘴杂,各种流言满天飞。据说每个公司百分之七十的流言都是从茶水间传出来的,我虽然没有科学地计算过,但对此深信不疑。
之前的两个多月我跟着乔希宁在各大城市巡回演出,在公司的时间不多,听到他们谈起各个艺人,觉得无甚话题。乔希宁正是人气火暴,风头正劲,不少助理跟我旁敲侧击地打探消息。
敏姐之前说过不必在意他们,又教我如何装聋作哑,但我还是应付得颇为吃力。
我端着咖啡悠悠然回到座位,翻开电脑刷着常去的技术论坛,认真思考辞职一事。
直到大哥的电话把我从思考中叫醒,他说晚上一起吃饭。他在饭店已经订好了桌子。
我假装欣喜,笑得十分谄媚狗腿,“大哥,你出差回来了?辛苦啦。”
他不理我的寒暄,在视频里打量我片刻,木着脸说:“晚上我介绍朋友给你认识。”
“咦?这是吹了什么风?”我眼里迸射八卦之光,“女朋友?”
他表情一动。
我哇了一声,“我要有嫂子了啊。”
“还早。”
大哥说出的话虽然是否定句,但却是一副默认的态度——这可真是难得。他居然要介绍女人给我认识。
我的同父同母兄长杜哲,长我十岁,今年三十五岁,人生履历表闪闪发光。半年前他接管了爸爸的会计事务所,成为盛宣会计事务所的最大合伙人兼首席执行官。
他的人生态度严谨,树立了一个目标就会想方设法完成它——一天二十四小时有十八个小时是为了事业而奋斗。除此之外,其他活动几乎为零,不看电影不看电视不看任何浪费时间的书。大哥洞悉全球金融现状,熟知各个行业的运行机制,结交的都是各行业大公司的领导人,能准确预测全球经济走势,可婚姻大事蹉跎至今。
我那正在环游世界的妈最常说的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