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到底红尘非仙路
作品则是现存最早的该题材画迹。我个人判断,王蒙本人可能多次画过‘葛稚川移居’这个题材,因为根据清初人记载,明末富商收藏家项元汴还藏过一件如今已经下落不明的三米多长的由王蒙所绘的手卷《葛仙翁移居图》。
“而我们若想分辨眼前这两幅《移居图》哪幅才是王蒙真迹,其实只要搞明白这两幅表现神仙葛洪举家迁往罗浮山景象的绘画,哪幅‘仙’气更足,画‘家’的感觉更对,便可以解开谜团了。”
“你上面的话成立,接着说,时间还有六分钟。”肖锦汉低头看了一眼自己的手表。
胡林楠闻言忙接着说道:“咱们就来具体地看看这两幅《移居图》中的仙气与家味!
“咱们先来看左面这幅画有九个人物的《移居图》。这幅画画得很满,这是王蒙的特点,面几乎密不通风,却清晰地描绘出了‘家’的两个方面:物质的‘家’与社会的‘家’。画面下部,以小桥上的葛仙翁为中心,周围是葛洪这个家族的家庭成员。走在葛洪前面的是背着行李的仆人,还有挑着书、坐下小憩的童子。葛洪后面,黄牛背上是葛洪的妻子鲍姑和幼子。牵牛的是青年男子,前方还有背琴的青年男子,牛后则是两位青年女子,一位身份高些,手摇团扇,另一位仆人打扮,背着行李。这九个人,有夫妻,有父子,有主仆,有长幼,有男女,有尊卑。这些社会关系,才是‘家’的核心概念。
“葛洪穿着道衣,戴着道冠,牵着鹿,手摇羽扇,独自站在小桥的中央,四周是空白的水面,这个位置衬托出了他的中心地位,让人在繁密的画面中一眼就看到他。王蒙的处理不只如此,葛洪的头顶,正对着三叠细长的瀑布,沿着瀑布一直往上,会看到山谷,山谷中有一片茅草搭起的建筑群。虽然是草堂,但绝不寒酸,至少有三重院落,甚至还有一个小巧的草亭。这片草堂中并无主人,只有侍立在堂前和院门的童子。无疑这一片物质的建筑就是葛洪一家的新居。然而光有建筑是不算家的,只有等葛洪的家庭成员入新家后,家才成为完整的家。一幕艰辛跋涉的场景,被画家处理得没有一丁点儿汗味。‘家’的概念和‘移家’的过程都表现得淋漓尽致。与其说是移居,不如说是新居等待主人的归来。”
“还有三分钟。”肖锦汉的声音虽然冷冷的,但他的内心其实十分紧张。
“看完左面这幅上面画有九个人物的《移居图》,咱们再来看右面这幅上面画有8个人物的《移居图》。我觉得这幅画,既没有突出葛洪,也没有突显出‘仙’与‘家’这两个概念之间的联系。总的来说,我觉得这幅画,多了汗味,少了仙气。
“你们看,画中葛洪夫妇各骑一头黄牛、一头水牛,与鲍姑同骑水牛的幼子们还抱着猫。画面还加上了鸡犬以及赤膊的挑运工。这些图像因素都是元代普通职业画家描绘的《葛稚川移居图》的特色,是当时流行的模式。元代曾任温州路儒学教授的胡助的《纯白斋类稿》中,曾在一首词内描写过他自己见过的一幅无名职业画家的《葛稚川移居图》。这首词里面就有着跟右面这幅图所绘景物类似的种种特点。比如说,画中的仙翁夫妇‘牛背稳坐儿女并’,葛洪坐在牛背上还手拿经卷,‘不废看丹经’。画中有各种动物和家具,‘狸奴鸡犬尽同载,家具纤悉烦经营’等。
“我个人认为,王蒙作为中国元代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他一定没少见过这类流行的模式,以他的性格自然会出新意,不再把葛洪夫妇与两种牛搭配在一起,而是让他步行,与鹿为伴。同时把鸡犬羊猫等动物乃至家具一尽舍去,只留下文人之家的必备物:琴与书。
“综上所述,也就是说,挂在墙左面的这幅王蒙《移居图》是真迹,挂在右面的这幅是伪作!”
“时间到。”肖锦汉大喝一声,挥刀斩向了挂在墙上右侧的那幅《移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