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别扭
胡林楠回过头,发现在自己身后不远处有一台平板电视,屏幕上此时正在播放着一条关于今天上午杭州市某拍卖公司的古画拍卖信息。据电视里的新闻介绍,即将被拍卖的古画是一幅从山西某废弃煤窑中发现的中国明代油画。
虽然大部分人都误以为油画是近代才传入中国的,但是现有确凿的文献记载表明,油画传入中国发生在明代万历(1573-1620)年间。
率先把油画带进中国的是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罗明坚,他于1579年(明朝万历七年)奉命来华到广东设立教堂。当他经澳门转入广东肇庆时,当地总督检查罗明坚所携的物品中发现了一些笔致精细的彩绘圣像。画笔精细正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油画所具有的艺术表现特征。因此,这些彩绘圣像画应是最早传入中国的西方宗教油画。1583年,罗明坚还在肇庆建立的圣母无原罪小教堂中悬挂圣母像,供信教民众参拜,开西方油画传入中国之先河。
继罗明坚之后,对推进油画在中国的扩大传播和转承影响起关键性作用的人物是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他依靠自己精深的天文学、地理学、数学知识和成熟的儒学修养,发明自上而下的“文化传教”形式,在传播西方科学技术的同时,巧妙地将西方宗教油画及其铜版画复制品分送进呈给中国上层官儒和皇帝,引发了一连串西方油画转承影响效应。
中国本土画家投身油画创作亦是从明代开始。由利玛窦的中国学生游文辉创作的《利玛窦像》是到目前为止发现的最早的由中国人画的油画。
由于中国古代油画存世一向极少,所以这幅从山西某废弃煤窑中发现的油画,被许多专家认为应该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同时由于这幅油画在风格上呈现出某种中西绘画融合的倾向,所以这幅画本身亦在中国美术史和世界美术史上有着一定地位。
当然这幅画所呈现出的中西绘画技法相融合的倾向并不是孤例,近年来在澳门发现的《明代武将像》,画家以中国绘画线条勾勒、填色技法运用西方油画材料,尝试了中西绘画风格的交融,使作品既有西方油画材质美感,又颇具中国画人物写意神韵。然而,这并不是中西绘画融合的一个孤岛,澳门圣母雪地殿小教堂遗存的明末天主教《圣经》故事人物画,是用中国画勾线技法描绘西方宗教的壁画。1637年艾儒略在福州出版的《天主降生出像经解》,用线刻的方法复制西方铜版画,虽然减弱了明暗对比,却保留了西洋画的透视效果。可见,中西绘画表现形式的融合是明末西方绘画在中国转承影响的一个显著标志。
“你要代表你们公司买的就是这幅中国古代油画?”胡林楠一边看着电视上关于这幅中国古代油画的相关介绍一边问林雨嫣道。
“是。”林雨嫣回答得心不甘,情不愿。
“价格不算便宜,不过你们应该是看出来其他买家没有看到的该画的特殊价值,所以想捡漏吧?”
胡林楠见林雨嫣低头不语,知道自己说对了。
“你们在这幅油画上所发现的特殊价值,应该是跟位于画面左上方圆桌子上那本被十字架挡住了大部分的那本书有关吧?”胡林楠捏了捏自己的下巴。
“林楠先生,你的眼光可是真毒啦!我们从这本书书脊上若隐若现的文字上推断这本书应该就是鼎鼎大名的中国农业工业技术类百科全书——《天工开物》啦!你知道有不少学者都认为,17世纪整个欧洲的农业和工业之所以会有一个飞跃式的发展,都跟《天工开物》一书传入欧洲有关,但是关于《天工开物》确切传入欧洲的时间却始终都缺少实物证据,所以——”林雨嫣笑得很甜,甜得有点儿像包裹在苦涩药丸外的糖衣。
“不对,”胡林楠盯着电视上不时在新闻中闪过中国古代油画照片摇了摇头,他语调深沉地继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