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或行为倾向。这篇文章传入了德国,奈克立刻用德文做了一个简括的介绍,又把笔者所说的“奈煞西施似的倾向”直接译成“奈煞西施现象”(narcismus, 等于英文的tiarcissism);④同时,他又说过一番话,表示他同意的见解, 并且说,这真是我所谓的自动恋的“最古典的方式”了。不过他又说,这现象也可以招致性欲兴奋的状态,这笔者可没有说过。笔者也不承认这现象可以到这个境界。罗雷德在男子中也观察到几个很显著的例子,而给这现象起了一个名词,称“自动而孤独的性现象”(automonosexualism)。 希尔虚弗尔德的作品里也用的是这个名词。到1910年,弗洛伊德也接受了奈克所定的名词和概念。不过他认为这不过是男人同性恋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在这阶段里,他认为同性恋的男人不免把自己和一个女人(普通总是他的母亲)认做一体,因此,精神上虽象爱一个女子,实际上却是爱上自己。到1911年,朗克一面根据笔者在1898年所论列的意思,一面大致接受弗氏这派的见解,也认为这种现象不仅是属于常态的变异范围以内,而不是一种变态,并且是性发育过程中一个相当正常的阶段。变异范围以内之说原是笔者的议论,而阶段之说却是弗氏一派的补充了。朗氏的研究很引起了弗洛伊德的注意。1914年,弗氏一面接受朗氏的见解,一面又作进一步的阐说:认定每一个人,不分男女,都有一个原始的影恋的倾向。人生都有保全自己性命的本能,这种本能的心理表现是和利他主义相反的利己主义,所谓影恋倾向者无他,就是这性的大欲对于利己主义所贡献的成分,所以完成整个的利己主义者。影恋在选择对象的时候,有时也是一个最能左右一切的力量,它可以选择当时此地的本人做对象,也可以选择事过境迁的本人,也可以选择未来与理想的本人而非现实的本人,也可以选择以前本人的一部分,而目前这部分已不再存在;影恋的概念到此,便最合于平常的用途了。
从1914年以后,弗氏自己对上文的见解又续有修正与补充,而许多别的精神分析学者,弗氏一派或非弗氏一派的都有,又把它推进到一个极端,以为各种宗教与各派哲学全都是一些影恋的表示。最后,到菲伦齐(Ferenczi)那里,竟认为造物在化育群生的时候也受了影恋的动机的支配!在未开化的民族以及一切民族的民俗学里, 影恋的例证也均有发现, 这方面的作家很多, 例如罗埃姆(Roheim)。朗克很早就指出过,民俗学家弗雷泽(Sir James Frazer)的作品里,就可以找到许多资料供这方面的心理研究。
● 第七节 性教育我们在前面看到婴儿期与童年期的种种生活表现里,性的表现有时好像是不存在似的;有时见得存在,又往往很模糊;有时候虽不模糊,世人却又不宜把解释成人的性表现时所用的方法来解释它们。
由于有这种情形,所以就是比较善于观察的人,对于这时期里的性生活所表示的态度与所主张的政策,往往很不一致。至于不善观察及观察错误的人,还有一听见婴儿及孩童也有性的生活就不免谈虎色变的人,可以搁置不说了;好在到了今天,这种人已经日益渐少。在所谓善于观察的人中,有的觉得在正常与健全的孩子身上,找不到什么真的性表现;有的认为不论孩子的健康程度如何,不论有无神经的病态,性的表现总是有的,不过在方式上很有变化罢了;还有第三种人,他们一面承认这年龄内性生活的存在,另一面却说这种过早的表现是不正常的,至少,精神分析派学者朗克近来的立场即是这样。他在《近代教育》一书里说:“注现象对于儿童,是不自然的。我们可以把性看作一个人天生的仇敌,并且打头便存在。仇敌是不能不抵抗的,并且得用人格的全力来应付。”朗氏的这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