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二章 野人山
一地区上空盘旋,寻找神秘消失的中国远征军。一天清晨,一架盟军侦察机在野人山北部山区,发现了森林中升起的一道烟柱。

    据朱锡纯回忆,这烟柱源自战友们为了驱蚊生的火堆。发现目标的盟军飞机向困境中的中国官兵投下了大量食品。幽暗死寂的野人山,第一次响起了欢呼声。

    “一连投两天,投的粮食很多,第一天是米,第二天是大饼、牛肉、罐头。有人去抢,空投的麻袋一落地,刚好砸在他身上,嘴巴流血,就死了。”朱锡纯感叹,“要不是飞机投粮,一个都走不出来。”

    除了食物,盟军飞机还给与世隔绝多日的中国军人投下了电台。此时人们才发现,杜聿明和他的官兵们曾经至少两次走到野人山的边缘,却又都鬼使神差般转了回去。“之所以那么着急走,就是想摆脱困境,光凭着指北针走,也没有什么明确的目标,现在看起来其实很盲目。”朱锡纯扼腕叹息。

    由于部队已极度疲劳,且编制解体,蒋介石放弃了让部队回国的计划,转而命令全军向印度雷多转移。靠着盟军飞机的连日空投,官兵们的食物供给终于有了保证。

    8月初,最后一批野人山幸存者抵达印度英军防区。据戈叔亚考证:野人山撤退大致历时114天,1.5万人最后生存下来的仅剩下2000多人,死亡率高达86%。

    时任第五军军部翻译的诗人穆旦,幸运地走出野人山。他曾经断粮达8天之久,他的马倒下后再也没有起来,传令兵也死了。闯过鬼门关后,穆旦不愿再提起野人山,曾经激情的他变得沉默,甚至很少写诗,友人们只能通过他酒后的只言片语,来想象他当时的遭遇。

    据穆旦的朋友、翻译家王佐良回忆:“那是1942年的滇缅撤退,他的马倒了地,传令兵死了,不知多少天,他被死去战友的直瞪的眼睛追赶着,在热带的毒雨里,他的腿肿了。胡康河谷的森林的阴暗和死寂一天比一天沉重了,更不能支持了,带着一种致命性的痢疾,让蚂蟥和大得可怕的蚊子咬着。而在这一切之上,是叫人发疯的饥饿……”

    三年之后,当整个中国终于可以从八年的阴郁中跳脱出来的时候,沉默已久的穆旦终于提笔写下一首诗:《森林之魅——祭胡康河上的白骨》。

    就在当年穆旦逃离白骨堆不久,1942年8月中旬,云南高黎贡山,远征军第五军第九十六师战士杨岑峰正和战友们顶着风跋涉在山谷中。“化整为零。师没办法,团也没办法,分开吧,不能大队行军呀,因为那是横断山脉。”杨岑峰回忆说。

    高黎贡山位于云南西部怒江大峡谷,坐落于怒江西岸,是横断山脉中最西部的山脉,北连青藏高原,平均海拔3500米,是中缅边境上的一道天然屏障。

    1942年5月18日,断后的第九十六师开始徒步进入胡康河谷。由于一直与后方保持着无线电联络,8月中旬,第九十六师官兵在盟军空投支援下,陆续抵达高黎贡山,成为唯一一支途经野人山回到国内的远征军部队。

    杨岑峰说到撤退时官兵中普遍的恐惧心理:“怕自己死在异国他乡怎么办,恐惧。那时候感觉离公路好远啊,恨不得马上有天兵天将把我们接走。”

    据戈叔亚考证:第九十六师入缅时9863人,伤亡4081人,失踪2182人,归国时3600人。“就那么回来了,回来了,我记得我们那个团五分之二的人没回来。”杨岑峰说。

    1942年8月底,第九十六师最后一批残兵翻越高黎贡山,抵达云南剑川。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至此结束。“根据杜聿明将军的粗略计算,中国远征军10万人,生还者仅有4万,战斗牺牲有1万多人。也就是说,有4万多将士是在撤退途中非战斗牺牲的。”

    高黎贡山,这座被誉为横断山脉明珠的山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我的抗战2简介 >我的抗战2目录 > 第二章 野人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