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星期天工程师”和尘封的“明珠”
    1980年8月26日,在改革开放的序幕拉开两年之后,在人们“姓资姓社”的讨论中,在“租界”的质疑声中,全国人大常委决定:批准国务院提出的《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大经济特区相继成立。

    此时,中国的商品经济已经开始复苏,消失多年的集贸市场又热闹起来,乡镇企业的先行者们开始在各自领域争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邓小平后来评价中国的农村改革时说:“农村改革中,我们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最大的收获,就是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突然冒出搞多种行业,搞商品经济,搞各种小型企业,异军突起。”

    这一年,何享健在叮当作响的工厂里做出了影响他一辈子的决定,或许他当时并未意识到:这会成为他一辈子的事业。

    做汽车生意的想法被政府领导否定后,何享健开始寻找新的出路。至于为何选择以风扇作为突破口,何享健后来回忆说:“主要原因是顺德与港澳交往比较早,港澳同胞回家乡所带的东西就是家电。我觉得家电必然会成为实实在在的大市场。另外,改革开放后,外商来顺德搞投资、搞合资的大部分也选择家电行业。”

    由此可见,何享健选择做风扇是一种稳妥的“跟风”策略。事实上,当时的顺德及其周边地区已有不少风扇企业颇具规模了,比如顺德的裕华风扇厂、桂洲第一风扇厂、广州的远东风扇厂等。虽然市场前景很美好,但是别人早就进入,并做得很大很成熟,何享健一无经验二无技术,拿什么跟别人竞争?

    当时在北滘镇政府工作的冯润胜对何享健的决定不无担心,他回忆说:“人家已经是亿元企业了,你才开始搞风扇,没有空间的。政府当年有这个担心,人家已经搞了几年,你现在开始搞,行吗?”

    和当时大多数乡镇企业起步的路径一样,何享健选择了为国有企业做代工,做配件加工。在当时的环境下,许多民营企业就是在接国有企业不愿意做、不赚钱的业务中活下来的。

    何享健跑到广州,找到当时在广东鼎鼎有名的广州第二电器厂(即远东风扇厂),提出由对方提供配件、自己负责加工的合作请求,并将“顺德县北滘公社汽车配件厂”更名为“顺德县北滘公社电器厂”。当时该厂生产的是畅销全国的“钻石”牌风扇,何享健从一开始就接触到名牌产品的生产过程,其压力可谓不小。

    经过了初期的适应阶段后,何享健和工人们发现其实生产风扇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他觉得:“与其为他人做加工、装配,不如在外面买些配件加上现有的零件自己生产整台风扇产品。”随后,在何享健的指示下,工厂买了100套零件回来,开始组装生产金属风扇。

    1980年11月,顺德县北滘公社电器厂生产的第一台40厘米台扇问世,何享健为其取名为“明珠”牌。当时已近冬天,工人们吹着亲手生产出来的电扇送来的凉风,丝毫没有感到一丝寒意,他们热血沸腾,激动得眼含泪花。

    虽然风扇生产出来了,但是何享健的好心情并未持续太久。因为企业规模小,技术人才短缺,风扇质量不高,问题不断,推销起来难免底气不足。他回忆说:“当时我们技术水平有限,像生产设备、工艺水平也有限,所以心里也是不踏实,把产品卖给人家,很紧张,精神压力很大。”

    解铃还须系铃人。要解决技术问题,还得请技术高手来帮忙。此时,何享健想起了广州第二电器厂的技术人员,于是请他在晚上或者星期天从广州到顺德北滘镇为自己解决技术问题。何享健说:“我们这个地方完全是搞农业的,哪有技术人员?技术人员只有在广州国有企业里。找一些朋友,请师傅来帮忙。晚上、星期天偷偷摸摸的(干)。”

    这些人在当时被称为“星期天工程师”,这种做法在广东很流行,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生活可以更美的·何享健的美的人生简介 >生活可以更美的·何享健的美的人生目录 > “星期天工程师”和尘封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