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收购华凌并非为了遏制科龙
    2004年,已经20岁的中国企业群体步入青春期后变得躁动不安了:1月,tCL与法国汤姆逊签署合作协议,李东生为此“瘦了20斤”;7月,上汽集团以5亿美元收购韩国双龙48.9%的股权,业界人士跌破眼镜;11月底,盛大以9170万美元收购韩国ACtOZ公司29%的股份,收获《传奇3》和《A3》后的陈天桥为第二年荣登首富宝座做好了铺垫;12月,联想正式宣布接手IBM的PC和笔记本业务部门,柳传志在签字时“感受到全中国乃至世界目光的注视”,从年初开始的“并购外资品牌”连续剧终于在高潮中告一段落。如同雅典奥运会中全面丰收的中国体育代表团一样,企业界的“雄起”足以令人骄傲自豪。

    在狂欢和喧闹中,何享健迎来了美的自MBO以来第一个高峰年,经营收入由2003年的175亿元飙升到330亿元,几乎翻了一番。善于资本运作的何享健自然不会放过踩“并购”的油门进而驶入“冰洗”快车道的超越机会,不过,他并未将目标放到洋品牌身上,而是先吃“窝边草”。如今看来,当年轰轰烈烈的并购浪潮后来演变成“冰火两重天”的悲喜剧,至今仍“消化不良”的企业不在少数。

    2004年11月4日,华凌在香港宣布,大股东广州国际华凌与美的已经签署相关协议,以每股0.35港元的价格购入42.4%的华凌股份,总价达2.345亿港元,美的由此成为华凌第一大股东。从11月1日上午9点35分开始停牌到11月4日上午9点36分复牌,华凌在短短3天时间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华凌集团成立于1985年,是广东省著名的家电企业,也是第一家在香港成功上市的家电企业,素有“华南虎”之称。1997年,华凌巨亏1.7亿多港元,第二年继续亏损9000多万港元,到年底累计亏损达1.9亿多港元;此后3年财务报表显示连续赢利,到2001年底亏损降到4000多万港元;然而,从2002年开始又出现近2亿港元的巨额亏损,累计亏损达到2.5亿港元。在“国退民进”的浪潮中,回天乏术的华凌投靠美的。真可谓世事无常,10多年前,何享健曾一度依靠华凌的散热器订单养活了整个空调厂。

    收购完成后,业界一度猜测美的真实意图并不是做大华凌,而是将劲敌的品牌彻底毁灭,让它沦为美的贴牌加工厂。何享健对此公开表态,美的将信守诺言,华凌专注于制冷产业的定位不会变,华凌品牌将在继续使用的同时保持独立运作,并充分利用美的的平台与资源,实现规模、效益的优势互补。

    谣言尚未澄清,先知先觉的观察人士又有惊人发现:美的并购华凌矛头直指科龙。做冰箱起家的科龙通过并购空调企业叫板美的空调,做空调起家的美的势必会反扑杀入冰箱,双方的“战火”也会像美的与格兰仕那般“烽烟不绝”。

    真相究竟是否如此,恐怕得等到5年之后才能揭晓。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美的收购华凌与tCL、东芝有关。就在美的收购华凌的同一天,tCL与东芝达成协议,合资建立冰箱及洗衣机生产线,东芝占合资制造公司70%的股权,tCL占30%;在合资的销售公司,tCL股权为51%,东芝为49%。这个消息令外界惊诧,外界普遍认为美的与东芝渊源很深,双方将会延续到冰箱和洗衣机领域的合作,美的也一直在做这方面的努力,却未曾料到第三者tCL会突然插足其中。

    早在2004年5月中旬,美的的就与美泰克集团签署协议,全部接手其在荣事达·美泰克合资公司中持有的50.5%的股份。据媒体报道,美的付出1300多万美元就获得美泰克8年前投资7000万美元的资产,可谓是捡了一个大便宜。业内人士认为,美的收购荣事达也是为了在与东芝的合作中提高谈判筹码。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生活可以更美的·何享健的美的人生简介 >生活可以更美的·何享健的美的人生目录 > 收购华凌并非为了遏制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