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没有优势,反而……
族工业率先突破了技术前沿、破除迷信,确确实实在这个领域产生了一种新的思想、新的技术,因而获得了成功。”每次当市场推广人员或广告策划人员要用“中国最好的”、“第一”、“首个”等词汇时,他都会很严厉地批评,并说,只有强者才不怕承认自己落后。
除了通信行业,当时在其他领域的许多科技企业也具有比华为大得多的优势,如四通、联想、方正、长虹、巨人等。它们成名早,名声又大,也有优秀的带头人和很多经典故事。
然而到了2010年,“美国《财富》杂志最新发布2010年全球五百强企业,华为首次入选,以年营业收入218亿美元排名第397位,在所有入选的全球It企业中排名第29位。2010年《财富》全球五百强共有54家中国企业(含港澳台企业)入选,华为是中国内地唯一入选的民营It企业”。
华为的成绩,让我们不得不对竞争优势加以更实质的触摸。确实,华为对企业界价值的新颖之处在于,它总是能通过它所做的,带来对已有事物的重新思考。比如你本来在脑海里已经有了企业的一般概念,你自己也在一家企业里工作,接触华为会让你觉得:“哦!企业原来应该这样!好像也没什么,华为有内部刊物,我们也有,华为有人力资源部,我们也有,我们也搞新年联欢,我们也制定了企业宪章,我们也重视研发,我们也聘请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和管理咨询公司……说起来,任正非强调的我们老板也一再强调……然而,它和我们好像的确有点不同。哦,企业原来可以像华为这样办!”企业与企业的质感差异,非得去触摸才能体察出来。
因此,对我而言,写华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并不是去写,不是、也不必去复述华为,不是去总结它的经验、归纳它的优点—总结来、归纳去,都有点审美疲劳的感觉—而是,以此为契机,再次去触摸“企业”这个古老事物应有的质地、质感。这就像看惯、用惯了胶合板家具,摸一摸原木家具会感到真材实料的底蕴毕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长期以来,我们对“企业”这个东西认识太匆忙、太没当回事,只是想当然地以为事情应该是这样的、大家都是这样的。简言之,华为带来了一种旧事物的新质感。有时候,它让我们感到,或许华为真的重新定义了中国公司的概念。不过要说出这样的话,就必须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还是留待以后再进行吧。我现在只想说,华为展示的是21世纪中国企业应该具备的质地和质感。现在,让我们从“竞争优势”这个角度去触摸吧。
除了三个非对称竞争优势—理想型、权势型和历史沿袭型—之外,还有大量的各种各样、力量大小不均的竞争优势,不同的企业会根据不同的优势,在市场上参与竞争。竞争优势的多元化、重叠化以及竞争优势的瞬间转换和消长,构成了市场活动万花筒般的变化。
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算起,没有人会想到二三十年后,是华为而不是那些曾经比华为更“具备”竞争优势的企业,成了中国高科技企业屈指可数的代表。扪心自问,我们这些曾经的华为人,也没有想到这个结果。我们只是觉得华为的增长很自然,我们不需要等它进入了世界五百强才知道它好。
对于这样的结果,我想有两个原因,其一是我们说过的理想型。那些起初更有优势的企业没有理想型企业家任正非这样的非对称竞争优势。这个优势本身的能量巨大,而且越到后来,其威力越大(通过合理性机制、成本机制、无法之法和变革之法)。而它们虽然比华为有更多的一般性竞争优势,但其优势在国内也只是相对大一点而已,并没有压倒性的优势,而在全球业界之中,其优势更不显得突出。这个原因很令人沮丧,因为它似乎是在暗示,只要企业拥有任正非这样的理想型企业家,不一定非要有一般性的竞争优势,就可能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