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企业家不是动物,而必须是机器
正非的内在形象。

    我之所以这样写,是为了顺藤摸瓜!不顺藤摸瓜,如何可以确切地抓住任正非的竞争智慧的精髓呢?没有那么容易!更何况任正非的竞争智慧还是世界级的!

    而且,任正非打造华为的过程本身也没有那么容易、那么直截了当、那么一目了然。相反,任正非时时处处地以实际情况告诉我们,他并不是一个一目了然的人。

    任正非打造华为的过程是这样的:拐弯抹角、东拉西扯、雷厉风行、来来回回、反反复复、顺藤摸瓜、一步一个脚印。这和我描绘他的方式的区别只在于,我是慢慢吞吞的,而他是雷厉风行的。当然这也情有可原,因为他是在实践中迫在眉睫,而我是在写作构思中悠悠回味。

    我之所以这样写,倒不是真的为了要去和任正非比。我只是对认知力很好奇:一家企业的老板如何能在认知上做到对全部事情的把握呢?牛的老板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但怎么可能在认知上也这么牛?

    可以说,从认知的角度看,任正非作为企业家没有明显的“缺点”,相反他还是一个生成“领导力”的绝好范例:在人人求关系的时候,他认识到市场的终极检验的重要;在倒买倒卖的年代,他毅然带领华为走上自主开发之路;他既能在实践中身先士卒,又能在思想上引领组织里的全体成员;他无私奉献,不断稀释自己所持有的公司股份;他低调宽容,好像静水一样潜流……倘若如他所言,在接班人的问题上,“华为一贯的文化,就不是走家族发展的文化”,那么他实际上又突破了任何一位中国企业家多少都会有一些的“老板”心态和行为倾向。对于这样的企业家,怎么可能不让人由衷地感叹!

    对于曾经的和现在的华为人,在认识任正非这件事上,有一个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好处,那就是我们早已在潜意识里建立了关于他的机器性的感性认识,我们不需要推论、演绎就可以建立这样的认识。所以一旦竞争机器这个词跃入我的脑海,我马上就认定了这个词是概括任正非内在形象的最好的词。

    其实,我们早已从任正非身上嗅出了一股机油味、机器味,不过那时我们没说出口,我们感觉到了异样,但那时我们还不知道他是机器。当1993年我们第一次去他的办公室,听他讲要把《华为人报》用新闻纸四色印刷并发给所有邮电系统的人的时候,我们就闻到了机器的味道;1995年他在《目前形势与我们的任务》的报告中指出,“华为是由于无知,才走上通信产业的,当初只知市场大,不知市场如此规范、竞争对手如此强大,一走上这条道路,就如上了贼船,要么就是沉默在商海中,要么强大到年产值数百亿元、有能力自立,没有第三条道路可走”,这也是机器的味道;1996年,在华为市场部举行的全体正职集体辞职仪式上,他说“在华为当官要理解为一种责任,一种牺牲了个人欢愉的选择,一种要作出更多奉献的机会,当官才知责任大,才知担子重”,这还是机器的味道;1998年,他对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的调研团分别谈到了接班人问题,同样也是一股浓浓的机器味,“接班人是广义的,不是高层领导人下台就产生接班人,而是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的过程,每件事、每个岗位、每条流程都有这种交替行为,这是一种改进、改良、不断优化的行为”。

    再列下去就会没完没了,这些我都亲历了,但我并不是要炫耀这一点。我想说的是,长期以来任正非在我们眼里不仅是一位厉害的老板,他还有别的东西吸引着我们。现在我才知道,那就是机器的味道。的确,这不能怪我们,我们怎么能认知到他竟然有机器一样的持续运转能力、怎么敢去联想企业家是机器这样的比喻方式?谈论任正非,谈论华为,经常会发出一个疑问:怎么可能会有这样的企业家—既有理想、又重实践,既精通人心世情、又是组织良材,既以客户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任正非这个人简介 >任正非这个人目录 > 企业家不是动物,而必须是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