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诚信与改变的时机
一旦达到目标,又出现了问题。企业和企业家啊,何时是个头?
笑完之后,我也就释然了:这不正是我们谈论任正非的竞争智慧和这架竞争机器的理由与意义吗?
华为走到了今天,用成功来评价它自然十分恰当,这一点就连任正非和华为的员工们也不再掩饰。然而,下一步华为能否挖掘并把握进一步提升的机会呢?未来两三年乃至更长的时间段,正是检验华为更上一层楼的能力的时候。我们希望它不是质量和诚信的裸泳者!
我觉得,质量和诚信到了格外重要的时刻。我们说,华为抓住了世界金融危机所带来的机遇,那么就中国企业界整体而言乃至我们中国这个经济体,能否抓住这个机遇、正式启动“中国世纪”这个长波理想呢?
其中的关键就在于我们的企业界和商界能否经受质量和诚信的考验。我们应该还记得2008年,那一年正是促使我们静下心来沉思的好时机。从牛奶行业的“三聚氰胺事件”看,质量和诚信可以瞬间摧毁一家企业、一个行业。企业界能从任正非身上学到什么?很可能什么都学不到!因为企业作为一个组织,不是学习的主体,只有企业家以及那些将要创业、再创业的人才可以学到点什么。这是大部分企业在创始人或在企业历史上的某个伟大的经理人那里往往达到巅峰的一个主要原因。任正非口口声声地说:“失败的一天注定会到来……”这是一个什么讯息?是不是他对把他的“冬天意志”转化成华为这个组织的能力没有必胜的把握?
2008年全球还流行一个词:改变。这是一个及时的讯息。
未来没有先例,这是关于企业经营唯一可说的话。今天的成功已经成为过去,别人的经验也不可能完全放大,未来充满可能性。任何一位企业家,都必须找到属于自己的“长长的坡”和“雪球”—巴菲特和任正非向我们表明,这种能力是存在的,是“有用的”,而且中国人是可以异曲同工地做到相同的事情的。
对企业家机器任正非来说,这道“长长的山坡”是管理。他是否会再做变化,我们无法得知。我只是隐约感到,质量、诚信应该是下一个30年中国最优秀企业的“长长的山坡”。
对此,我们呼唤有新的理想型企业家作出贡献。这对于包括华为下一代企业家在内的中国企业家,是一个绝对的改变机会。谁能抢得先机?谁又能从中脱颖而出?
任正非是一面很好的镜子。
随着中国经济改革对社会生活的渗透日益深入、细化、丰富,市场作为企业家和企业的终极评判的观念已经被普遍接受了。然而我们仍然可以从任正非“以市场为领地”的决然和大无畏精神中获得启示:只有将那种外在的因素纳入企业家的内在机制中,才能真正激发出最佳的想象力和实干精神、自我批判,以自我为坐标……在市场还是“做关系”的年代,任正非就已经如此决然地以市场为领地了。那么,对如今的企业家来说,在质量就是拿到“免检证书”、通过技术监督局的检验的时候,企业家能否“以质量为领地”?在诚信就是在电视里大声嚷嚷自己的企业是“全国知名品牌”的时候,企业家能否“以诚信为领地”?如果不是如此坚定地、毫无退路地去发展自己的企业,企业家就难以成为真正的理想型企业家,就难以获得巨大的非对称性竞争优势,更难以成为足可担当大任的企业家。
“改变”这一任何政客、官僚、大师都会很轻易说出嘴的词,成了一个崭新的词汇,全因奥巴马。想当初,全世界的人都对奥巴马的“改变”寄予了很大的期望—现在想来,甚至大到了一相情愿的地步。
全世界为什么都在关注美国?
因为美国与其他国家不同—它是一架国家机器,它的机器性比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多、都显著、都繁复、都矛盾。这架国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