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东西与今古
    当然,既是民间的传说,表现的自然是民间的理解、期盼,以及想像力,不必对正史负责,比方说《宋史》里的包拯只是个平淡无奇的官员,不像狄仁杰至少有“岁中断久狱万七千人,时称平恕”的威风事迹,而故事中的人物、情节、语言乃至于各种食衣住行细节,也不必精准如所描述的时代。

    传说,指的是老原是明代流传于中国民间的一部公案小说。

    和张大春不大一样之处在于,狄公案是个“东西”,它牵涉两个东西之人,一个叫狄仁杰,一个叫高罗佩。

    然而,高罗佩所改写创造出来这个理性问案的狄公,较之古典推理的众多神探,还是保有着不少特异之处,其中最有意思的是,中国古来的政治机制,让他同时兼具了神探、检察官和法官的多重身份,而且必要时,他还扮演补充法律漏洞的民间行侠仗义英雄。

    高罗佩生于一九一〇年,理论上的正业是外交官,而且曾做到大使,然而,就像某些较奇怪的欧洲人一样,他极年轻时,便对于“古老神秘”的东方,尤其是东方代表文化体系的中国,起着某种仿佛听见召唤的勃勃兴趣。高罗佩早在念中学时,便自发地学起中文,大学时又加修日文,一副此生非东行不可的模样。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连他日后之所以选择外交官为业,都可以视同为这个思考逻辑的一部分,为这个召唤做准备。

    然后是高罗佩,Dr.Robert h.van Gulik,狄公案的再创作者,生于二十世纪的荷兰著名汉学家。

    从这个人的思维在中国历史早早得胜(过度得胜,因此很遗憾地阻挡了其他的平行可能发展)之后,中国的读书人便相当程度走上了如此的素朴理性之路,也正是这个特质,才让十七十八世纪欧陆的理性主义者如莱布尼兹、如伏尔泰赞叹不已——当然,其中存在着某种程度时空隔绝的误解,以及他们个人主观期盼的投射。

    狄仁杰本人,明经出身,到位极人臣,整整四五十年岁月,几乎不见中断地沉浸于政治权力之中,是相当专业的文官,而在其权力拔升的路途上,又以断狱公允如神和直言忠谔不屈最为醒目(一般总把直言归为人格素养,其实毋宁更来自所谓的专业尊严和训练)。我们从他一生的事迹和言论来判断,基本上,狄仁杰当然是个读圣贤书的儒者,但却也是个极其务实、娴熟于政事的尽职官员,这种以儒学为价值体系和哲学背景,而以浓郁法家色泽的精明干练为治民为官之用,其实是汉代以降最标准的中国“知识分子/专业文官”典型,只是历来治史的淳淳儒者不太乐意承认法家之学在治政上的重要性而已。

    狄仁杰大概就是其中最好的那一层。

    传说之神<\h3>

    正如今天一般人比较熟悉的《包公案》,所谓的公案小说,系传说中古代中国某个了不起官吏的断狱故事,以一个天纵英明、威武不屈,甚至于有着天上神仙星君来历的人物(如包公、狄公)为中心,佐以聪明忠直的师爷参谋(如公孙策、洪亮),以及作为耳目爪牙的干练衙役捕快(如王朝马汉、马荣乔泰),什么样的沉冤奇案,无不应声而破手到擒来,非常过瘾。

    要特别解释一下的是,我们开头所说的所谓“传说撞到理性”一辞,指的并非真实世界里的狄仁杰和高罗佩两人古今相会(老实说,狄仁杰可能比高罗佩要理性也说不定),更不是粗暴的中西文化二分法,而是借此凸显这组推理小说的特殊书写缘起及其过程。

    这正是今天这十六部小说的由来,与原本流传在中国的老已大异其趣。

    至此,正式进入欧美的百年推理小说长河之中,但它的丰硕历史色泽,它的中国民间生活及趣味(其实更接近宋明而非大唐),以及它创造的中国古代神探狄仁杰,在在都让它在这道长河之中闪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那时没有王,各人任意而行简介 >那时没有王,各人任意而行目录 > 东西与今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