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毛行动”:迈向国际的华为
在自家的地盘上,画地为牢,以守为攻,紧紧抓住已有的市场,让“敌人”插翅难飞。阻止新竞争者进入,利用产品组合优势封杀对手的进攻机会。在对手的地盘上,猛烈进攻,千方百计发动价格战,以一切手段打击对手的利润和销售目标,阻挠其市场进展,逐步挤占空间,最后取而代之。
在法国LDCOM公司建设DDM国家干线传输网项目中,当时与华为竞争的都是一些国际巨头,但是华为在这个项目的一期建设中就为LDCOM公司节省了35%的投入,整个工程4期建设完工后可节省50%的投资,然而产品在技术和质量方面都不逊色于任何一家竞争对手的产品,这种优势一下子打动了LDCOM公司。
华为创立之初,也走了一条这样的道路。任正非审时度势,确立了在什么情况下打价格战。他给华为确定的原则是:“产品、客户关系、品牌无明显差异,市场能力弱;降低竞争对手利润,扼杀‘野草’长出;集中资源,把有限财力投向有价值市场;技术上有重大创新或变革,不惜以自我淘汰的方式强迫产业进步等。单纯打击对手不是最好的选择,通过竞争建立持久的优势,极力避免竞争的破坏性才是上策。”
价格战:该放手就放手
华为的“海外历险记”很有传奇色彩,刚开始并不顺利,不断碰壁,曾一度停滞不前。那时只要听说某国电信运营商有项目招标,华为人就前去投标,但是胜少败多。直到1999年,华为的海外收入还不足总营业额的4%,但是它并没有放弃。
随着华为海外市场的不断扩大,与跨国公司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与跨国公司竞争,华为的策略是一定要把自己的优势表现出来。华为的优势在于其产品的性价比好,响应客户的需求快。
在国内,商家激烈的“价格战”日益白炽化;在国际市场上,靠的不是低价位,而是品牌和实力。经过了资本原始积累后,这一模式应有所转变。虽然低价格可能会暂时得逞,但不是长久之计。
“该放手就放手”,任正非主动放弃价格牌,转而注重质量和信誉,加快了华为拓展海外市场的步伐。华为也逐渐摆脱了二流产品的形象,为塑造国际化新形象做了准备。
现在世界格局早已发生很大变化,世界大腕强强联合,西门子和诺基亚“联姻”,阿尔卡特和朗讯结盟,等等,坚决扼杀新生力量。华为面临的对手更加强悍,无疑为美丽蓝图的实现又增加了难度。任正非明白,前面的路还很远,但是不管路有多么遥远,他都要坚定地走下去。
在国际风云变幻中,弱国无外交。在国际市场上也是弱肉强食,强者靠强大的实力控制弱者,要想不被强者蚕食掉,那么就必须变为强者,这就是企业生存的“丛林法则”。强者,就是要靠实力说话。任正非很清楚,要想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没有实力是万万不行的。
“思想有多远,你就能走多远。”企业家的思维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水平。任正非早在1994年就提出:“将来电信设备市场将会三分天下,西门子、阿尔卡特和华为。”为了这一世界级企业的目标,华为不懈努力,开始向海外进军,积极与国际接轨。
2006年“五一”黄金周刚过,华为就改头换面了,把使用了18年的公司标志进行了更换。这个新标识与原来最大的不同时:hUAEI的英文字体做了调整,更加符合图形化的LOGO标准;把象征华为的“贝壳”变成了菊花的形状——原来的15根如“太阳升”射出的光柱变成了8片美丽的花瓣。与旧的商标相比,新的LOGO显得更饱满,充满了活力。
农村包围城市,最终还是要夺取城市。在农村建立根据地、站稳脚跟后,就需要向城市发动进攻。华为经过长期精心准备,最后向“城市”发动了“总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