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毛行动”:迈向国际的华为
由“农村”向“城市”转型
华为不靠投机靠实力,进入英国电信供应商行列。2004年,谈到英国电信和华为联合开发项目,英国电信集团技术长利维说:“我们面临的资源相当诱人,对它视而不见绝对是罪恶的。”
2000年,华为人来到泰国,想卖他们的GSM相关设备,但是来晚了,“大鱼”已经被他人捞了,只有看着眼羡的份儿。但是他们没有失望,积极寻找空缺。后来发现,当时的泰国移动运营商AIS虽然拥有180万用户,但第二大运营商DtAC紧随其后,竞争趋于激烈,需要新业务刺激用户数量的增长。
从2000年开始,华为大规模地向海外派驻人员,逐步将营销骨干调往海外。原华北地区总经理兼北京处代表丁绍华被派往沙特,原广州代表处代表徐展被派往美国,原新网市场部总经理曹松洁被派往南非……
要进入欧洲老牌电信运营商的供应商行列,门槛极高。西方公司对供应商一般分为四类:普通投标者、供应商、战略供应商、战略合作伙伴。不同层次的供应商都有衡量指标来评估关系的好坏。
2002年,华为参与香港持有3G牌照的移动运营商Sunday的项目招标。这一项目,国际上有8家公司来竞标。第一个试点是香港的铜锣湾,那里地形异常复杂,环境也最乱。一平方公里居住着25万人口,高楼星罗棋布。华为的3G测试手机在该区域表现非常好,信号质量高。经过近一年的测试,华为击败了中兴、爱立信、西门子和阿尔卡特等同行。2003年12月18日华为中标,与Sunday签了1亿美元的订单,并成为Sunday的独家供货商。
以前的“hUAEI”标识是中国驰名商标,但它仍是地域性的标志,给人的印象就是价格低廉、质量没保证的中国产品。华为给人的另一个印象是狼咄咄逼人的杀气,走到哪里都让人提防。这些年来,在国际化的道路上,华为走得并非一帆风顺,思科案、印度事件、孟加拉和斯里兰卡贿赂案等,使华为的国际形象受到了损害。进入海外发展的新时期,华为的这些形象都需要改变。华为急需改变“价格低廉”、“咄咄逼人”的国际形象,告别“土狼”时代,构建全球品牌。
1996年,华为开拓海外第一站香港,与李嘉诚长江实业集团旗下的和记公司合作,利用价格优势和灵活的业务服务,取得了一定成绩,积累了一些国际化的经验。紧接着,华为加紧海外扩张的步伐,向俄罗斯和南美进军。
华为在海外一路凯歌高奏,认识到打价格牌不是企业发展的长久之计,任正非提出学习晋商,海外不再打价格牌。一百多年前,晋商的代表乔志庸以义为本,信达天下,创立了中国第一票号,汇通天下。2006年,任正非在视察欧洲市场之时,给员工开讲晋商:“何以日升昌?讲道义,重诚信!”借以提醒海外员工,要谨记“以客户为本,以诚信为本”。
20世纪初,世界上的殖民地已经被瓜分完毕,德国是后起的国家,没有得到多少份额。德国外交大臣皮洛夫愤怒地说:“让别的国家分割大陆和海洋,而我们德国满足于蓝色天空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也要求阳光下的地盘。”
丛林法则:实力为王
2003年12月底,华为与埃塞俄比亚电信公司签署了金额超过2000万美元的交换产品合同,对EtC现有的整网交换网络进行改造和网络优化。当时有九家供应商参与投标,华为提供了最完善的解决方案。
价格战就相当于自杀式武器,可以拖垮资金链薄弱的企业;而且低廉的价格给人的印象永远是低劣的质量,对企业的形象也很不利。随着华为国际化的深入发展,对价格不敏感的欧美市场更看重质量和服务。以前华为惯用的手段已经被同行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