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中西合璧”的企业管理理念
好休息?”山猪答道:“真要等到猎人追杀我时,我再磨牙恐怕就来不及了!”

    还有一则关于美国渔民的故事也在华为员工中流传:美国某地的渔民,以前日子过得很惬意,有装备好的大船,人们收入不错,没有市场竞争,他们过着懒洋洋的生活。后来越南渔民很羡慕,也来这里捕鱼。初期的越南渔民,设备简陋,产量低,但他们不舍昼夜,几年来他们添置了新的大船,仍然辛勤工作,结果美国渔民被彻底淘汰出市场。

    这两则故事教育华为人,时时刻刻都要有深重的忧患意识!

    生存是硬道理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提出“发展就是硬道理”,在处理国际关系上,提出要“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绝不当头”。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生存发展。

    国家如此,企业也如此。盲目地显示自己,忽略生存之本,在激烈的商场竞争中也是立不住脚跟的。万国证券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

    万国证券曾经是中国最大的证券公司,创办人管金生拥有法国文学、商业、法律三个硕士学位和金融学博士学位。他创立的万国证券以不断创新的气魄,一时名声大振。在鼎盛时期,管金生是多家世界大银行和证券公司CEO们的座上宾。但是,好景不长,在1995年2月的“3.27”国债期货交易中,万国证券一次性亏损20亿元。短短的八分钟,曾经辉煌的证券帝国就瓦解了。管金生折戟沉沙,从此退出中国证券舞台。这一事件正是喜欢冒险、大胆创新的证券奇才的“杰作”。最后,“朽木已无回春之力”,万国证券只得落个被并购的命运,这就是今天的申银万国证券公司。

    万国证券的悲剧可以说给任正非打了一针“清醒剂”。1997年3月,任正非给正在起草《华为基本法》的专家组成员送去了《头号证券大王是怎么垮台的》一文,并亲自写下了“以历史为镜”。

    面对跨国巨头的技术垄断,民营企业发展举步维艰。市场的压力,残酷的竞争,失败的个案接连不断……这就犹如在风雨飘摇的大海上驾着一艘小帆船,惊涛骇浪,生死未卜。此情此景,任正非的心一直提到了嗓子眼儿。一个永恒的话题萦绕在心头:企业要一直活下去,不要死掉。对于任正非来讲,长期研究的是如何才能活下去,寻找活下去的理由和活下去的价值。

    “我们首先得生存下去,生存下去的必要条件是是否拥有市场。没有市场就没有规模,没有规模就没有低成本。没有低成本、没有高质量,就难以参与竞争,必然衰落。”

    任正非自称,他“没有远大的理想,思考的是这两三年要干什么,如何干,才能活下去”。他反复强调“活下去,永远是硬道理”。对于任正非处世的低调,或许有了一个初步的答案,华为追求的不是显赫一时的名声,而是长久的生存发展。他对华为的员工说:“我同你们在座的人一样,一旦华为破产,我们都一无所有。所有的增值都必须在持续生存中才能产生。”

    2001年春天,任正非到日本“取经”。期间,他与日本国情顾问竹内伦树聊起日本的企业和政府。竹内伦树提到“死亡曲线”理论,即任何企业上升到一定程度后可能就会衰落,这是企业本身的生命周期,谁将自己过去的成功经验延续下去,谁就将面临死亡。

    华为积极拓展生存之路,引进西方先进的管理模式,瞄准业界最佳。在严酷的市场竞争中,只有拥有核心技术才能有强大的竞争力,进而在竞争中取得主动。这也是华为得以生存的理由和生存的价值。

    其实,任正非的成长经历也使他认识到了生存的首要价值。在多子女的家庭里,赶上“大跃进”和“文革”那样的特殊年代,父亲挨批斗,全家一直挣扎在饥饿的边缘,严格的食物配给制,使他理解了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华为教父任正非简介 >华为教父任正非目录 > “中西合璧”的企业管理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