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四章 悲悼回风 怀念长沙
其左右。泛潏潏其前后兮,伴张弛之信期(凭靠着昆仑山俯瞰云雾,依靠岷山眺望清澈长江。云雾滚滚奔涌令人胆寒,长江波涛汹涌使人激荡。心中烦乱不知人在哪里,心里茫茫不知身到何方。后浪推着前浪从何而来,曲折奔腾又要向哪流淌!波浪或上或下流动翻卷,浪涛忽左忽右摇晃激荡。潮水汹涌湍急前后泛滥,依从一定时间落落涨涨)。”这十二句诗以“瞰”字领起,皆因诗人神思激越,冯昆仑,隐岷山俯瞰清江的虚幻情貌。诗人在幻梦中眼前展现的是沧海横流,恶浪掀天。风浪声、水石相击声惊天动地。江面上:东西南北,前后左右,浩瀚滚荡,没有经纬,没有方向,没有归宿,焉知终止。上下颠覆,左右倾轧,伴着潮汐的信期,忽涨忽落。不难看出,这些描绘与其说是诗人幻梦江涛的雄伟壮观,倒不如说是借江涛影射楚国当时政局的动荡以及反衬屈原眷顾楚国而起伏不定的心情。当时楚国接连打败仗,国惫民难,一片混乱。“群臣相妒以功,谄谀用事,良臣斥疏,百姓心离”①。所以,这里越绘声绘形地描状江涛的险恶,越反映出诗人为楚国的动乱而忐忑不安的心绪——
①引自《战国策·中山策》。
“观炎气之相仍兮,窥烟液之所积。悲霜雪之俱下兮,听潮水之相击(我观看不断蒸腾的热气,看见蒸汽凝聚成雨滴。悲叹严霜冰雪一起降落,听见潮水在彼此冲击)。”诗人幻梦由江面仰观太虚,江雾濛濛,势气腾腾,倏而又凝聚为细雨;再往下观察,江面白浪滔天,飞雪飘飘。于是诗人又神思恍恍惚惚,凭借日光月影,乘着神速的骏马,策着弯曲的棘鞭,去寻找介子、伯夷之所居:“借光景以往来兮,施黄棘之枉策。求介子之所存兮,见伯夷之放迹(我借着日光月影往来于天地,用的黄棘马鞭弯弯曲曲。寻求介子推所在的地方,找找古贤人伯夷的遗迹)。”“心调度而弗去兮,刻著志之无适。”经过考虑没有去,镂刻于心扉的是彭咸之志,岂能他适。
在全篇的结章里,诗人将思绪收拢了一下,他想:怨往日的理想已经落空,悲来日的处境岌岌可危,故决心从申徒、子胥而去;转而一想,又觉得他们均死得可悲,申徒狄、伍子胥活着的时候,屡谏君而不听,死又未能挽救商与吴的灭亡。这是前车之鉴,自己的死能否唤起昏君的觉醒?思心萦徊不得其解。以死去感动君王是诗人的孤注,不得不慎重,故踌躇再三而终未能投河。
整个《悲回风》想象丰富,夸饰神奇,低徊往复,一唱三叹,皆为其抒发思心愁苦而设。但终因放子不还,孤子抆泪的原因,推来拂去,无以解脱。最后,欲以死感动君王,思心和愁苦似乎得到缓和,然赴流实为孤注,亦踌躇不已。可以想见,诗人忧心如焚的悲愤情绪,将进入另一个高峰。
被放逐的十多年来,屈原虽身远离郢都,但心却一直和郢都贴在一起,只要有从郢都来的人,他都要想方设法去接触,去仔细地打听军事、政治方面的消息。到这儿来的郢都人,也都主动来看望他,把国家的重大事件告诉他,他为国尽忠的心愿从未动摇过。公元前278年的春天,不断有秦兵入侵、楚兵连吃败仗的消息传来,屈原听了非常担心,每天都拄着拐杖到渡船亭去眺望,想打听一些确凿的消息。一天,玉笥山下来了几个骑马的人,仔细一看,原来是常到郢都做生意的商贾,此刻他们正从郢都归来。商贾们见了三闾大夫,立刻跳下马来,赶上几步,扶着屈原痛哭起来。屈原知道,定然发生了什么不幸。他猜想着,或是楚国又打了败仗,或者是秦国又侵占了楚国的大片领土。他着急地打听着,不少人也都跑了过来听消息。去郢都的人抬起头来看看大家,狠狠地一跺脚说:“秦将白起率兵侵占了我们的郢都!……”
屈原闻听,头“嗡”的一声胀大若斗,他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拉着报告消息者的衣袖大声问道:“尔言何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