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三回 锋芒初露立家法 信字为上休贵妻
好的达到这一目的,统治者不向老百姓公布法律的内容。这样做对统治者而言有很多好处:首先,他们可以随时变更法律而不为人所知;其二,可以防止老百姓利用国家法律保护自身利益;其三,增强了统治者在老百姓心目中的神秘感。这无疑使本该相对稳定的法律具有了极大的随意性。这么做,在奴隶制社会早期尚能骗得过老百姓,但到了战国时代,这样的法制状况已无法再继续维持社会的安定了。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团结尽可能多的力量来帮助他们夺取政权,便针对这一法制状况,提出了与其针锋相对的“法治”理论。他们主张以法治国,公布成文法,把法律作为人们行为的主要规范;提倡守信,反对朝令夕改。在当时这样的主张确实是很有进步意义的。吴起的家庭属于那种“富而不贵”的类型,即在经济上很有地位,而在政治上却毫无地位可言的那一类。这基本符合了新兴地主阶级的特征。吴起从小生长在这样的家庭之中,又与最底层的劳动者有着广泛的接触,他很容易的接受了“法治”思想,是非常顺理成章的。

    青年人是很容易将构想付诸于行动的,这一点在吴起的身上更充分的体现了出来。他认为既然法可以治理好国家,那么当然也可以治理好家庭。于是,吴起向母亲提出了制定一部“家法”的打算。吴起的母亲非常了解自己这个儿子的犟脾气——他想干的事谁也拦不住,再说家里铺子里上上下下的也有个二十多号人,真定出个章程来,管理起来也方便些。这样也就同意了,只是告诉吴起“家法”定的一定要合理,不要太过于苛刻。对这些要求,吴起当然是满口答应。母亲这一关一过,吴起马上着手制定“家法”,除了每天早上和西门虎练一会儿武功外,一天到晚的在屋里苦思冥想。经过了十几天的努力,吴家的第一部“家法”诞生了。“家法”针对家庭内部事务,做出了如家里的所有人办事必须守信,答应的事情一定要办到;必须各司其职,完成该做的工作等九条规定。并在最后写明,该规定对家庭所有成员均有效,违反者一律严惩不贷。吴起把“家法”一条一条的念给母亲听了,母亲没有提出什么反对意见,算是通过了。之后,吴起将“家法”写在了两块帛上,一块挂在家里正厅的墙上,另一块挂在了铺子里,并且亲自给仆人和伙计们进行了讲解——正儿巴经地搞了一次成文法的发布。吴起制定出“家法”后,自己带头严格遵守。家里的其他人一看连少主人都不敢违犯“家法”,谁还敢拿“家法”不当回事呀?这部“家法”真正得到了贯彻实施。不久,吴起家定了“家法”的新闻就传遍了左氏镇的大街小巷。人们对此议论纷纷,也有说吴起少年有为,治家有方的;也有说吴起闲着没事,净出些怪点子的;镇上的贵族们对吴起的这一举措更是大不以为然——他们认为这完全是多此一举。吴起可不管别人如何评价,他觉得自己这事办得相当不错。

    实际上“家法”确实给吴起家带来了很多的好处。就连铺子里的生意也异乎寻常的好起来——因为大家看到“家法”中规定了办事守信这一条,都觉得在这间铺子买东西放心;那个贩牛的高岱知道了吴起立“家法”的事,很快把这一新闻传播到了外国,一时间连远在吴、越等地的商人都知道了卫国有一个推崇“法治”、以“信”为先的吴起;一些外国商人来卫国都专程跑到左氏镇找吴起家做买卖。这些意料之外的收获,使吴起的母亲非常高兴,没事的时候看着吴起挂在墙上的“家法”,一边点头一边自言自语:“这孩子,从小就不务正业,没想到这次还真办了件正经事……是啊,孩子大了,懂事了……”吴起在一边看着母亲高兴的样子,更是从心眼里感到自豪,进而想到有功则应受赏,便对母亲说:“妈,我立‘家法’有功——给铺子里带来了那么多的买卖,您打算怎么奖赏我?”母亲回过头来瞪了儿子一眼:“你呀!从小你就老惹我生气,这次的一点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吴起传简介 >吴起传目录 > 第三回 锋芒初露立家法 信字为上休贵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