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
“父王,这贯穿南北的一水,便是儿臣想凿的‘大运河’。有了这条运河,便能控东西南北,把九州四海紧紧地捏在手中,我们的基业便是万年基业,我们的江山便是铁桶江山!
“父王,这长治久安的大计不是随时随地可以想出来的。若能随意想出,神州怎会出现连续四百年的大分裂、大动乱,而谁也无法收拾?儿臣朝思暮想,想了多年,几乎穷极心智,仍然无一得意的策略。有个晚上,儿彻夜不眠,披衣登上了仁孝阁,东望潼关,见一银蛇自远处蜿蜒曲折向京都奔来,却原来是父王于开皇四年下旨开凿的广通渠!自从广通渠开通以后,黄河两岸的货物便能沿河直抵京师,数十州的租赋不到两个月便全部人了国库,由此,帝京足衣足食,日益繁华!儿里忽然灵光一闪,便沿着父王的思路,沿着广通渠、黄河一路想去。于是,便想到开辟一条贯穿南北、横连江河的大运河。这大运河的构想,实际上是源自父王的思路;长治久安的大略,原来早藏在广通渠之中!
“儿臣沿着父王的思路再想下去,觉得如果在大运河与黄河、长江交汇的枢纽处再建两座陪都,设立行台尚书省,派得力可靠之人,就地处理中原及江南的繁剧之事,便可政通人和;再于两都屯兵积粮,南边有事则南应之,北方有事则北应之,如此,万一四方有事,均可得心应手、随扑随灭,永得国泰民安。
“当今四海宾服,唯一高丽顽冥不灵,父王心中之憾,儿臣誓必洗面刷之。但待足兵足食,运河畅通幽燕之后,儿臣愿提百万之师,东征高丽缚彼苍龙,献俘父王足下。其时,普天同庆,万方共浴舜日光辉,四海欢腾,百姓同沾尧天雨露;儿臣心事已了,会当挂冠而去,笑微山林,不亦乐乎!”
杨广说完,朝一张座床走去,缓缓地坐了下来,往在场所有的人扫了一眼,慢慢地合上了双眼。
在场的有杨素、张衡、红叶与宇文述,却没有皇帝杨坚。此地既非金殿,也非寝宫,乃是晋王府的一间密室。
刚才杨广长篇大论的应对奏章,只是一场试演性的宣讲。因为明日皇帝杨坚要单独召见杨广,让他陈述长治久安的治国之策,那实际上是考太子。考及格了,便册封他为太子;倘若考不及格,那么鹿死谁手就难说。为了慎重起见,他召来了智囊团前来听讲,又指名要来了红叶,足见他对红叶才智的重视。
杨广平和地坐着,闭上了双眼。那是在等待大家谈谈听后的印象、感觉,以便及时纠正偏差,免得误了大事。
张衡聚精会神地听着,当他听杨广说到开运河的策略时,心头不禁为之一震,暗道:
——这小子果然见识不凡!然而……有点霸道,不过,这更合皇上的口味。长治久安的事,可说是皇上长期以来的心病,而杨广的策略可说是对症下药。这可比当年杨广攻下金陵取了陈国更令皇上高兴。按理说,皇上会很放心地册立杨广为太子的……不过,杨广的慷慨陈辞未免太露锋芒,多疑的皇上会不会觉得有点子凌父势,损了他至神至圣的光辉?太子杨勇当年便是因此失去了皇上的欢心!有道是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杨广为何明知故犯再蹈覆辙呢?
想到这里,张衡有点心悬。但紧接着,张衡便听到杨广别开生面的陈述:
——杨广竟然把开运河的策略同皇上当年开广通渠的想法连在一起,并谦抑地说明开运河不过是广通渠思路的延续,把自己非凡的策略尽数归功于天纵英明的父王,这不仅消除了皇帝杨坚的疑心,还大大地满足了皇上的虚荣。
听到这里,张衡不禁拍案叫绝,觉得这一招比前招更加高明了许多。最后,杨广以功成名遂挂冠隐退收结,也是好招,“欲擒故纵”之计用得正合时宜。
想到这里,张衡真诚而恳切地说:
“好,很好;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