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祸起萧墙
把鄱阳君吴芮封为长沙王,并下沼书称他为忠臣,把这些明确规定在法令上,这表明,为了向全国人民昭示信用可以不受制度的局限。春秋时代晋悼公采用了魏绛的策略,华夏各国都服从晋国。于是晋悼公分出郑伯献来乐队的一半赏赐魏绎。魏绕深切推辞,晋悼公说:‘没有您,我的势力不可能越过黄河。封赏是国家的制度,不可以废弃不用。您应当接受这些乐队。’魏绛于是有了钟磐之类的乐器。《春秋》褒扬了这件事,肯定了巨子竭尽忠诚而又推辞赏赐、国君了解臣子从而坚持赏赐的做法。现在太后陛下您既然了解安汉公建树了象周公一样的功德,却没有实行象周成王那样的表彰赏赐,竟听从安汉公的坚决推辞,不考虑《春秋》所说的明明白白的原则,那么,人民和臣下将称说什么?子孙后代将记述什么?这的确不是治理国家的办法。我愚蠢地认为,应当扩大安汉公的封国,让他象周公一样;封建安汉公的长子,让他象泊禽一样。所赏赐的东西,也都象周公一样的规格。其他儿子的封赏,也比照周公的六个儿子。这么一来,臣子们就会明显地受到鼓舞而献出忠诚,百姓们就会明显地受到教育而感激恩德。臣子们果真献出忠诚,百姓们果真感激恩德,国家大事还有什么不能办好呢?希望您深刻考虑祖宗的重托,敬谨地畏。惯上天的告诫,效法虞舜和周成王的英明措施,完全给予象对伯禽一样的赏赐,不要吝惜象对周公一样的报偿,让圣明制度得以完备,使子孙后代有所遵循,全国人民简直幸甚至哉了!”
内侍念完陈崇的奏章,累得脸儿都青了,叩完头赶紧下去灌参汤。
王太后可没听累,连气都没喘就逼着王莽表态:
“安汉公,你也听明白了,陈崇可是代表了一大批人的意见哪!前些日子,朕已经让公卿大臣们传阅了这道奏章,大家都说写得好,应当采纳他的建议。现在的关键就在安汉公您这儿了,只要您点个头,朕马上召集公卿研究实施的细节问题!”
王莽好像陷入了沉思,半天儿,才表示了自己的意见:
“这件事,还是先缓一缓的好!一来,国家初定,就急着封赏大臣。尤其是用如此之高的规格封赏臣王莽,只怕影响不好,未必能如张竦、陈崇奏章中所期待的,造成全国上下、朝野内外同心同德的政治局面。虽然臣王莽履任以来,尽心竭力,倒是办了点儿实事,但大汉历成、哀两朝,有些问题已是积重难返,到底效果如何,还有待调查确定。臣以为,与其封赏,不如派员分赴全国各地,巡视、考察国情民俗,来得实在一些。”
王太后想了想,也是,光听下面的汇报,恐怕报喜不报忧的不在少数,是应当派得力人手实地考察一番,看看还存在什么弊病,也好克服、纠正,对于国家来说,的确比只封赏一两个高级官员迫切得多。
“也好,这阵儿天冷,等明年一开春,就派几路巡访使出去,详细考察考察。不就是花点旅差费嘛,这叫磨刀不误砍柴工,让他们别乘机搞公费旅游就行。事由这道奏章而起,就让陈崇带队!您看这么行不行?”
王太后倒要请示王莽!吓得王莽汗毛直立:
“您说了就算!另外,臣之所以请求暂缓批准这道奏章,还有一层意思:奏章中提到要封赏臣之长子,臣以为更是不妥,王宇犯罪已经伏诛,应当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怎么还能再行封赏?”
王太后解释:
“陈崇奏章在前,王宇伏诛在后,他陈崇一个小小的大司徒司直,哪比得上料事如神的那个什么葛亮!”
王莽不赞成:
“话不是这么说,太后!如今讲究的是个超前意识,凡事得有预见性!人是会变的,由忠到奸,或者由奸到忠,也就是一步两步的事儿!再看臣那个犬子王宇,平时也不好好学习,不遵守我给他们订的家规庭训,尽弄点子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