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第二次反“围剿”战争
、府谷一带剿防,进攻神府苏区;在东线,蒋介石调集山西军阀阎锡山的晋军七十一师,集结在黄河东岸各要点驻防,并派遣第二0六旅两个团西渡黄河进驻吴堡和宋家川、辛家沟、绥德县的义合镇,定仙墕镇剿防;在南线,敌杨虎城部第四十二师四个团摆在宜君、中部、洛川、鄜县、甘泉一线,固守咸(阳)、榆(林)大道,作为战略警戒;在西线,敌三十五师马鸿宾部的三个旅,加上陇东警二旅,共7个团的兵力分别进驻曲子、庆阳、合水,布成新月形的战线,向南梁地区逐次推进;在西南面,蒋介石嫡系胡宗南部第六十一师杨步飞部六个团分别进驻合水、宁县、正宁地区,楔入南梁、照金之间待机。为了分割陕甘边和陕北两块根据地的联系,蒋介石从河南洛阳地区调来敌八十四师高桂滋部四个团进驻延安、安塞、延川、清涧、绥德、米脂一带,并向陕北苏区进攻。蒋介石在第二次“围剿”中调集陕西、甘肃、山西、宁夏、河南五省军阀及嫡系部队6个师约30个团共四万余人的兵力。为了平息各军阀之间,尤其是敌八十六师井岳秀部与敌八十四师高桂滋部的种种矛盾,蒋介石还派出毛侃为首的参谋团,进驻绥德城,调整、监督各军阀的关系和部队行动,并代行特务工作。蒋介石的上述“围剿”部署至1935年4月完成,历时半年。
国民党蒋介石策划的第二次“围剿”战争虽然经过长期的精心准备,但仍存在着许多不可克服的弱点和困难。一是陕甘边和陕北苏区地域宽广,敌军战线过长,只能采取分线、分段“剿防”的办法,一时无法创造与红军主力决战的条件;二是参加“围剿”的国民党军,除第六十一师杨步飞部外其余均是杂牌军,各军阀都想保存实力,扩大地盘,因而同床异梦,各自为战,不敢打硬仗,不执行统一号令;三是敌八十四师高桂滋部虽然装备精良,驻防在陕北和陕甘边根据地之间的要点地区,但初到陕北作战,人地生疏,与陕北老军阀八十六师井岳秀部之间旧有私仇,现在又因占了井岳秀的地盘,互有戒备,很难协同作战;四是敌军备部驻防的城镇据点处于陕甘边、陕北两个红色区域的包围之中,各据点之间联系十分困难,缺乏机动兵力积极“进剿”;五是敌嫡系六十一师杨步飞虽装备优良,兵力较强,但为消灭异己,尽量促使杂牌军打头阵,出力卖命,自己保存实力,冒功领赏,因此不能形成部队之间的有效配合。上述敌军在“围剿”行动中的这些弱点和困难,对陕甘边和陕北红军来说,就成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只要红军作战方针正确,部署得当,各部队英勇奋战,粉碎敌人的这次大规模“围剿”是可能的。
二、西北红军主力兵团的组建和反“围剿”作战方针的制定
(一)陕甘边和陕北两块苏区第二次反“围剿”作战的条件
在粉碎了敌军的第一次大规模“围剿”之后,陕甘边和陕北革命根据地有了很大的发展。陕甘边苏区1934年11月成立了陕甘边苏维埃政府,根据地已发展到包括淳化、耀县、中部、宜君、旬邑、正宁、宁县、合水、庆阳、保安、安塞、靖边、鄜县、甘泉等14个县的部分地区,面积约达2.3万平方公里,并在这些地区建立了正式的或临时的红色政权。正规红军红二十六军第四十二师发展到5个团的建制,约2000余人的兵力,第三路、第三路游击区也形成了2000余人的地方红军游击队,合计兵力4000余人。与此同时,陕北苏区也得到了大发展。到1935年初,陕北苏区已建立了赤源、秀延、延水、延川、安塞、绥德、清涧、佳芦、神木、府谷、米西、靖北、吴堡、横山等14个县的红色政权,推翻了封建势力,实行了土地革命。为了统一领导和开展陕北苏区的各项工作,1935年1月9日,陕北苏区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安定县白庙岔召开,选举成立了苏维埃政府,推选马明方为主席。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