〇三、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地位及贡献
心。
三、西北革命根据地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理论完整系统形成和成功实践的基地
中共中央到达陕北后,西北革命根据地就在中央的直接领导下,这时,这里发生的一切,无论是从时空或地点来看,都与西北革命根据地不无关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理论完整系统的形成和成功实践也是如此。九一八事变和华北事变后,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号召全国人民动员起来,“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接着党领导了“一二·九”学生运动,掀起了要求停止内战、抗日救亡的强大群众斗争。这时的斗争目标一方面是号召民众动员起来,积极参加抗日;一方面是揭露蒋介石不抵抗主义,投降卖国行径,总的方针和口号是“反蒋抗日”。中共中央到达陕北还不到两个月,就在西北革命根据地中心瓦窑堡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制定了在新形势下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瓦窑堡会议是统一战线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完整系统理论和正确方针政策的形成。1936年5月,红军在中央机关驻地瓦窑堡,发出“停战议和,一致抗日”的通电,并与当时进攻红军的国民党东北军和西北军实现了停战。这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斗争策略,已由“反蒋抗日”发展到联合各阶层、各阶级团结一致,共同抗日的“逼蒋抗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迫使国民党停止内战。七七事变爆发后的1937年9月23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实现了国共第二次合作,形成了新的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根据瓦窑堡会议精神,这个统一战线不仅包括工人、农民、革命知识分子等进步力量,而且包括民族资产阶级、民主党派、部分地方实力派和其他爱国分子等中间力量,还包括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顽固派。确定了在统一战线中坚持党的领导和独立自主原则,采取“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方针,执行“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政策,对消极抗日的反共顽固派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新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内容、原则、方针、政策等,都是在西北革命根据地形成和施行的,在这里得到了成功的实践。
中共中央根据新时期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所制定的新政策,或对过去所执行政策的修改和调整,也都是首先在西北革命根据地试行和执行的,有些是在这里取得经验后向其他根据地推广或提供借鉴的。
四、西北革命根据地军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
牵制了国民党大量军队,策应各路红军的战略转移。中央红军长征后,国民党蒋介石在调集兵力围堵追击的同时,又调集军队“围剿”西北革命根据地,致使其战线拉长,南北不顾。1935年2月,蒋介石调集26个团的兵力,对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二次“围剿”。根据地红军在刘志丹等领导下,经过十多次战斗,先后解放了延长、延川、安定、安塞、靖边、保安六座县城,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围剿”。当年7月,蒋介石又调集阎锡山、高桂滋、井岳秀、马鸿逵等部15万人,对西北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三次“围剿”,妄图一举摧毁根据地,消灭西北红军,使长征中的各路红军无立足之地。在刘志丹指挥下,西北红军先后取得绥德县老君殿、吴堡县慕家原寨子、定仙墉、横山等战斗的胜利,给进犯之敌以重创,使晋军龟缩在黄河东岸,不敢西犯。西北根据地的反“围剿”战争,牵制了国民党大量兵力,客观上起到了减轻各路红军在长征中的压力,策应红军战略转移的积极作用。
壮大了革命武装力量。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到达西北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