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〇三、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地位及贡献
根据地前夕,根据地的正规红军部队已发展到5000多人,各路游击师,游击纵队、支队总数已达4000多人,与红二十五军合编后的红十五军团,正规红军已近万人。红军和游击队的装备已有很大改善,战略战术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为了扩大和巩固根据地,人民踊跃参加红军。1936年初,陕北省根据中央《关于猛烈扩大红军的指示》,接受中央下达招收7000人的任务,仅三个月时间,就有9000多人应征人伍。富县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就招收1000多人参加红军,陕甘军委军事部派人组织成立独立团,后编人红二十九军。短短几个月,红军和地方武装力量就达到3万多人,仅渡黄河东征的正规红军就有1.4万多人。这支武装力量与后来的红二、四方面军会合,成为抗日的急先锋,中华民族的精英。

    为党和国家培养造就了一批高级干部,西北革命根据地在刘志丹、谢子长的领导和培养下,涌现出了一批无产阶级革命家、党政军高级领导干部,如习仲勋、马明方、马文瑞、阎红彦、杨森、杨琪、张秀山、张达志、王世泰、贺晋年、张策、郭洪涛、张邦英、龚逢春、刘景范、崔田民、蔡子伟、高朗亭、李赤然、王兆相等。他们不但为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为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立下了丰功伟绩,而且为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优良的传统为后来形成的延安精神打下了基础。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根据地形成了优良的传统,如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精神。根据地和红军的领导者能够抵制“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的影响,从实际出发,制定方针政策。他们在领导群众土改中,对地主不搞肉体消灭,给富农以出路;在军事战略上,坚持农村割据,开展游击战争,不攻打大城市;在统战工作中,团结国民党中的爱国人士,争取一切可以团结的人。他们提出创建自己武装的三种形式,即白色的(派人做争取国民党军队及地方民团的工作)、灰色的(派人做土匪武装的争取工作)、红色的(创建工农武装)。红军长期转战深山老林,餐风宿露,经常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党政军人员没有房住,自己动手挖窑洞、造土炕。为了减轻人民负担,自己动手开荒种地。又如坚定的信仰、百折不挠的革命意志。根据地主要创建者谢子长先后参与领导清涧起义、渭华起义,到国民党军中做兵运工作,失败了,重新起来再干,毫不气馁、动摇。全家有11人参加革命,9人牺牲,剩下老少寡妇继续革命不灰心。大革命时期加人共产党的王泰吉,在领导麟游起义、参加渭华起义失败后,曾两度被国民党当局关押,他在临刑前赋诗:“功名不必自我成,革命实践做先锋。遗嘱同志莫顾虑,宇宙将来到处红。”再如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人一切的精神。根据地主要创建者刘志丹,曾多次受“左”倾错误领导人的排挤、打击,几次降职以至降为普通一兵。在错误“肃反”中,通讯兵把逮捕他的密件交给了他,他完全有机会脱险,但他为了不致引起党的分裂,无视个人安危,毅然来到瓦窑堡,直至被捕。曾任中共陕甘边特委书记的张秀山、红军陕北第三团团长王兆相、中共神府特委组织部长毛凤翔三人的父亲在土改中被错杀,但他们都以大局为重,毫不计较个人恩怨,坚持革命不动摇,为党为人民作出了重要贡献。所有这些,都为后来延安精神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为根据地的创建和迎接中央的到来,作出了英勇的牺牲与无私的奉献。根据地在创立和发展过程中,屡遭国民党军和反动民团的围攻,根据地内游击队和红军的指战员们不怕流血牺牲,英勇抵抗。为反击敌人“围剿”保卫根据地牺牲的指战员和革命群众数以千计,其中突出的代表有谢子长、刘志丹、李妙斋、畅森、黄更、钟学高、谢绍安、杨重远、白明善、王兆卿、毕维舟、谢维俊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刘志丹与西北革命根据地研究简介 >刘志丹与西北革命根据地研究目录 > 〇三、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地位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