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二二、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民族工作的实践及历史作用
使回民中的中小商人纷纷破产,无地和失地农民更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所以,这里的群众具有反抗统治阶级剥削压迫的强烈要求。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所辖区域和红二十六军及地方游击队活动曾到达的区域,回族比较集中的地方是正宁县的西渠村、龙嘴子村(后改为新正县一区一乡和九乡)。这里地处子午岭山麓,森林茂密,崖高谷深,重峦叠嶂,既是军事关隘,又是游击战争的要地。20世纪30年代初,“在正宁县的龙嘴子、西渠两个乡聚居着一百二十来户,300多口回民”。其他如宁县、庆阳、定边、合水、华池等地也有回民居住。陕甘边陕甘边革命初创时期,正宁是刘志丹、谢子长领导的革命武装活动的中心区域,许多重大事件在这里发生,党的民族政策也在这里得到初步实践。

    1932年1月,刘志丹创建的南梁游击队和南下的陕北游击队,在正宁月明原柴桥子正式改编为西北反帝同盟军。2月,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在正宁三嘉原正式成立,并建立了中共队委会。同年3月,陕甘游击队进驻正宁寺村塬新庄子后,积极宣传群众,动员群众,改编民团为贫农团,组建农民赤卫队、农民联合会,成立了寺村塬赤卫军总指挥部。4月初,召开了千余人参加的群众大会,号召贫苦农民参加土地革命,为建立苏维埃政权而斗争。“东至五顷原子,西至永和以西,北至四郎河川,南至旬邑、正宁交界地区之内,共计72村”的赤卫队、贫农团代表和游击队战士参加了会议。会议期间举行了工农兵代表会议,选举成立了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亦称寺村塬革命委员会),创建了以寺村塬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在革命委员会组织领导下,群众斗争恶霸豪绅,贫苦农民第一次做了主人。

    虽然在寺村塬成立的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存在的时间不长,但是它的影响很大。党和红军游击队及革命政权组织的威望,在各族群众心中留下了深远影响。陕甘游击队在寺村塬发动群众,成立农民联合会、赤卫军和革命委员会时,“就派人到龙嘴子、西渠发动回民起来和汉族兄弟一起闹革命、打土豪”,同时“对回民中的小地主区别对待”,72村代表中就有回民代表。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的民族工作,得到陕西省委的赞扬和肯定。省委特别指出:“红二十六军在陕甘边区游击运动的开展,更加提高回族劳苦群众对苏维埃政权的热烈拥护,打破了一切民族界限,回汉工农群众站在一条战线上,积极的坚决的开展游击战争,为苏维埃政权而斗争。”在党和红军民族平等政策的影响下,回民群众的阶级觉悟得到很大提高。1932年9月17日,中共陕西省委在《关于陕甘边区反围剿军事工作计划向中央的报告》中写道,在组织边区周围的农民游击队开展游击运动时,“龙嘴回民成立一大队”。1933年7月,正宁县党小组建立后,积极发展革命力量。在正宁接连爆发了农民群众自发的武装反抗斗争。同年秋,“龙嘴子、西渠一带回民青年王世平、王世英等19人白发组织起回民支队,在陕甘边一带,反抗国民党的瓜迫”。这是陕甘边回族人民的第一支革命武装。

    1933年11月初,中共陕甘边区特委和陕甘边区红军临时总指挥部在合水县包家寨举行联席会议后,恢复了红二十六军,并建立了第四十二师。1934年2月25日,以习仲勋为主席的新的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成立。同时于1934年1月至2月,相继组建了三路游击区和游击总指挥部。第三路游击队总指挥部“带领游击队到正宁县孟家河、西渠,和当地党组织共同组建革命武装力量,开辟革命根据地。在五顷原、梦家河、龙嘴子、洞子沟等地领导贫苦农民开展革命斗争”。到1934年秋天,第三路游击队发展到1000多人,其中所辖回民支队有43人。同年10月,第三路游击总指挥部将回民支队改编为第十六支队,队长王世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刘志丹与西北革命根据地研究简介 >刘志丹与西北革命根据地研究目录 > 二二、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民族工作的实践及历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