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一、“我是扬州人”
    江苏北部有一座小城——东海,古时称为海州。城市虽然不大,历史却颇悠久,乃“古少暗代遗墟”①也。物换星移,沧海桑田,城址几经变迁,辛亥革命后,海州乃改为东海县,属徐海道。始建于光绪年间的陇海铁路,终点就在于此。公元1898年,11月22日(清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十月初九日),东海县承审官朱则余的宅邸里,红烛高烧,香烟缭绕,全家上下笑逐颜开,喜气洋洋。

    原来,一个宁馨儿诞生了。

    这个小孩上头原有两个哥哥,叫大贵和小贵,不幸相继夭亡,因此他的出生,给全家带来了无比的欢愉,倍受宠爱。祖父朱则余,号菊坡,原籍浙江绍兴,本姓余,因承继朱氏,遂姓朱。祖母吴氏。父亲名鸿钧,字小坡,娶妻周氏。是个读书人。他对儿子有很大的期望,苏东坡有诗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他乃为儿子取名“自华”,由于算命先生说孩子五行缺火,因给他起号曰“实秋”,这一面因“秋”字有半边“火”,一面是取“春华秋实”之意,希望儿子长大后能诗书传家,学有所成。家里人迷信,怕他不易长大,还特地替他耳朵穿孔,戴上钟形金耳环。小自华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自幼稳重安静,聪明好学。1901年,父亲朱鸿钧从东海到高邮的邵伯镇做小官,把他和母亲接到任所,住在万寿宫里。在那里,他先从父亲启蒙识字,后到一家私塾里读书。

    万寿宫的院子很大,也很安静,出了门就是举世闻名的大运河,滔滔江水,向北流泻,昼夜不息。邵伯镇很小,没有什么地方好玩,小自华读完书,无聊时只独自在河边溜溜,望着静静的流水,向河里扔瓦片子,看瓦片带着串串涟漪涉水而去。有时,父亲的当差把他带到铁牛湾去玩,那就是他最开心的日子了。那儿有一条铁牛坐镇着,很是威武,小自华喜欢爬上牛背骑着,轻轻地抚摸它,享受到无限的乐趣。小镇上没有儿伴,他幼小心灵难免寂寞,还好在私塾里结识了一个长得十分瘦弱的,叫做江家振的小男孩,闲时常到他家去玩。傍晚,当流霞布满天宇,暮色开始四合时,在江家荒园里,他和小家振并排坐在一根横倒的枯树杆上,亲切地交谈着,依依不舍,留连忘返。对这个童年伙伴,自华有一种深切的感情,不幸江家振体弱多病,未成年就夭逝了。40年后当他回忆起孩童生活时,还对这个生平“第一个好朋友”,寄予深深的怀念。

    光阴荏苒,在枯寂的邵伯镇度过了两年,1903年小自华六岁时光,朱小坡将家搬到了扬州。

    扬州位于长江下游北部,南临大江,北踞蜀冈,河渠纵横,平畴弥望,大运河纵贯南北,与长江交叉,东流入海,是一座具有2400多年历史的有名古城。“春风十里扬州路”,“夜市千灯照碧云”,历代诗人所写的诗句,形象地描摹了当年古城繁华的景象。朱小坡先把家安置在东关街一条小巷里,后又迁至万寿街附近的安乐巷29号。房子大门朝东,进大门有两间很小的客堂,进了二门,里屋三间,对照三间,还有两侧厢房,虽不算太宽敞,也够住了。祖父菊坡公退休后也来这里定居。弟弟物华、国华,妹玉华都在这儿出生,家发越来越大了。

    朱自华在扬州生活了13年,在那里渡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期。这期间,曾因父亲到江西九江做盐务官,他去过江西一年。对古城这段生活,他的感受是微妙而复杂的,大概是过于单调了吧,所以他后来曾说,他的儿时记忆只剩下“薄薄的影”,“像被大水洗了一般,寂寞到可惊程度”!它如“沙漠般展伸着”,没有“依恋回翔的余地”。①但是,“青灯有味是儿时”,在漫长而曲折的人生旅途上,儿时毕竟是首发的“驿站”,那里的一切都是“有味”的。

    在“忆之路”上,愈走得远,愈是有味;因苦味渐已蒸散而甜味却还留着的缘故。最近的地方是“儿时”,在那里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朱自清传简介 >朱自清传目录 > 一、“我是扬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