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一、“我是扬州人”
只有一味极淡极淡的甜;所以许多人都惦记着那里。这“忆之路”是颇长的,也是世界上一条大路。②童年毕竟对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品格的确立,都有着莫大的影响。人们都会对它切记不忘。

    朱小坡对儿女教育甚严,一到扬州惟恐自华学业荒疏,即把他送到私塾接受传统的教育,读经籍、古文和诗词。不久,就让他进入初等小学,但没有读到毕业。这期间,朱小坡又送他到一所私塾从戴子秋先生学做古文,后来他曾说:“我的国文是跟他老人家做通了的。”①还到过扬州知名的老教师李佑青先生那里听课。李老师很喜欢这个眉目清秀的孩子,对他很照顾,虽是临时来听,却让他坐在前排。

    放学回来,晚饭过后,朱小坡一面吃着花生、豆腐干下烧酒,一面低吟着儿子写的一篇篇作文,看到文章尾后有好评,字句边上有肥圈评点,就点头称是,欣然饮酒。且给坐在旁边的儿子几粒花生米,或一块豆腐干。若是文章字句圈去太多,尾后有责备的评语,便要埋怨儿子,甚至动起气来,把文章投在火炉里烧掉,小自华这时就忍不住哭了起来。这几年的古文教育给他的古典文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也诱发了他对文学的爱好。

    朱小坡对子女严厉但也慈爱,在寒冷冬天的晚上,为了使孩子们身子温暖,便在屋子里点起洋灯,烧了一锅豆腐,让儿子们围坐在桌子边,他觑着眼睛,从氤氲着热气的锅里,夹起白煮豆腐,放在孩子们的酱油碟里。室外天寒地冻,室内温暖如春,溢满天伦之乐。

    着同学们调皮捣蛋。一年春天,他跟着一群同学到城外一个寺里去白吃桃子,理由是一些中学生都看白戏,小学生为什么不能白吃桃子?十几个小孩子浩浩荡荡地出城,一到寺里便气势汹汹地呵斥道人,领他们到桃园去。道人踌躇着说:“现在桃树刚刚开花呢。”小孩子们不相信,闯到园里,果然是花正开着,由是都丧了气,一怒之下,把花都折了,叫嚷道:“没有桃子,得沏茶喝”。结果是喝了一肚子的茶水回去。

    高等小学毕业后,朱自华考入了江苏省两淮中学(后改名为江苏省立第八中学),他个子不高,坐在第一排第一座。在教师们的眼中,这个脸儿圆圆、身子结实的孩子,有点少年老成,不苟言笑,学习认真,做事踏实,从不缺课。平时喜欢看,对文学有浓厚兴趣,颇有志向,曾自命为“文学家”。由于品行与学业俱优,毕业时,校方曾授予品学兼优的奖状。当时有一位同学不服气,认为学校不公,感到朱自华不及自己,但教师们都认为这位学生虽然各科成绩均优,但英华外露,不如自华老实浑厚。

    “广陵富佳丽,隋季此为京”。扬州在历史上曾享有“淮左名都”的盛誉。山灵水秀,风物宜人,峰峦秀叠,园榭相连,“九里楼台牵翡翠”,令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自古以来人才荟萃,文化发达,历代诗人如李白、杜甫、苏东坡、欧阳修等均曾流连于此,寻幽探胜,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瑰丽诗章。扬州也是一个英雄城,在抵抗异族侵略战争的历史上,曾谱写下无数辉煌的篇章,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文物古迹。古城的绮丽风光和浓郁的崇尚文化的风气,于无形中陶冶着少年朱自华的性情。养成他和平中正的品性和向往自然美的情趣。

    朱家在扬州是个客籍,没有亲戚故旧,朱小坡在江西做事多年,远离家庭,1912年菊坡公又故世了。人口日多,生计渐艰,家道一日不如一日了,因此他们的家与当地乡绅望族毫无往来。在《说扬州》一文中,他回忆说:他们的雅事,如访胜、吟诗、赌酒、书画名家、烹调佳味,我那时全没有份,也全不在行。

    由于没有身世显赫的靠山,也无举足轻重的社会关系,因此难免要受到当地恶势力的欺凌。辛亥革命那年,朱小坡生病在家休养,就让一个乡绅打着军政府的招牌,敲去一笔钱。落寞的家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朱自清传简介 >朱自清传目录 > 一、“我是扬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