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九章 从悲观到虚无
看不到一样东西,可以寄托生存的意义,在这样的时刻,他必然会陷入虚无感了。在散文《求乞者》中,他决绝他说,“我将用无所为和沉默求乞!……我至少将得到虚无。”20像《报复(其二)》和《失掉的好地狱》那样的作品,更标示出他在虚无感中沉溺得多么深。他对许广平说,他常觉得“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21他自己也知道是陷入虚无感了。

    这虚无感不同于启蒙者的悲观。你想驱除黑暗,却发现不能成功,那黑暗或竟会长存于人间:这是悲观。它会使人丧失信心,却不一定会使人停止行动,即便没有胜利的可能,你也可以作自杀式的冲锋,可以当肩住闸门的牺牲,这种冲锋和牺牲本身,便可以确立你的价值,是否胜利,其实倒不重要了。虚无感却不同,它虽然包含对战胜黑暗的悲观,但它同时又怀疑在黑暗之外还有其他的价值,倘若天地之间只有黑暗是“实有”,这黑暗也就不再是黑暗了。因此,你一旦陷入这样的虚无感,就会迅速失去行动的热情,牺牲也罢,反对也罢,都没有意义,人生只剩下一个词:无聊。

    因此,这虚无感也不同于绥惠略夫式的绝望,绥惠略夫毕竟是理想主义者,他固然对社会上的一切都失去尊敬,对自己却依旧抱有某种确信,一边是不可救药的社会,一边是孤单单的自己一至少他对自己与社会的对峙,依旧看得很清楚。惟其有这对峙的意识,他才会那样疯狂,在大街拔出手枪横射过去。一个陷入虚无感的人却不大会有这样分明的人我界限,他怀疑世界上的所有价值,这首先就包含对自己的怀疑。你对自已都怀疑了,又怎么会有绥惠略夫那样深广的仇恨呢?没有这股仇恨作动力,你又怎么会产生像他那样暴烈的报复冲动?你也许会实行某种精神上的自杀,某种极力麻痹自己,尽速消蚀生命的颓唐,但这样的自杀也好,颓唐也好,骨子里还是一种忍受,一种自戕,并不包含多少对社会的报复。绥惠略夫式的绝望,本身是一种强烈的激情,而鲁迅遇到的虚无感,却是要取消山切激情——包括仇恨的激情。

    其实,早在日本期间,他就已经尝到了这种虚无感。他那样兴致勃勃地筹办《新生》,可外界的阻碍和压迫还没有降临,他们自己便莫名其妙地溃散了:在这时候,他会不会感到某种无以名状的沮丧?虚无感既是对人生意义的否定,它就不是理智所能包容的东西,在许多时候,它仅仅是一种情绪,一种直觉,一种感悟,越是理智无力分析伪事情,越是莫名其妙的挫折,就越容易引发它。鲁迅的悟性本来就高,脑子里又存着部样丰富的阴郁记忆,一旦找不到明确的对象来为《新生》的流产承担责任,用他的话说,他当时是“不知其所以然”,22他就几乎必然会产生一种深广的幻灭情绪。我在前面说过,他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怀疑本能,它就像一柄双刃剑,固然能帮助他压制郁情绪,也很容易引他入虚无的心境。几乎每次他对自已的奋斗目标发生怀疑,这怀疑的范围都会迅速地扩大。《新生》流产对是这样,辛亥革命以后是这样,在北京抄砷也是这样,他后来就明确说过,他那时是感到了“未尝经验的无聊。”23虚光感已经在他心底隐伏了那么久,一旦现在破土而出,它会怎样牟牢地攥住他,也就可想而知了。

    一个被虚无感缠住的人,势必会走上随随便便,玩世不恭的道路,他可能放浪形骸,也可能随遇而安,不管取哪一种方式,他关心的都不再是社会,而是自己。鲁迅自然也是这样小一九二六年夏天,有人向他谈及他对青年人的“指导”,他回信说:“这些哲学式的事,我现在不很想它了,近来想做的事,非常之小,仍然是发点议论,印点关于文学的书。”先前的悲观:有许多就是因为太关心社会和他人,现在转向个人,感觉就大不一样,所以他紧接着又说:“我近来的思想,倒比先前乐观些,并不怎样颓唐。”24五个月后,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鲁迅传简介 >鲁迅传目录 > 第九章 从悲观到虚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