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走出摇篮
心理学家通过对动物的心理实验,从动物早期生长发育过程中出现的关键时期受到了极大的启发。如雏鸡“追逐母鸡”的能力的关键期是孵出后4天左右,若不在这段时间内使这种能力得到发展,把雏鸡同母鸡隔离开,雏鸡将永远不追逐母鸡。雏鸡辨别鸡“声音”的能力的关键期则在孵出后8天左右,假如在这段时间里不让它听到母鸡的声音,这种能力就永远不会发展起来。再如,把一只出生后一个月的狗关在黑暗、单调、孤独的环境达半年或稍多一些时间再放出来恢复正常的生活条件,这种狗不但异常好奇、焦躁激动、很少注意同类,而且其智力也相当落后,其原因就是由于这只狗错过了发展活动、情感和成群行为的关键期,错过了智力发展的关键期。
人和动物虽然有本质的区别,但人是从动物进化来的,必然带有动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某些“烙印”。在人的身上也确实存在着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存在着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如果错过时机,以后是很难弥补和挽救的。前面提到的印度狼孩卡玛拉的生活已表明了这一点。卡玛拉出生不久被狼叼走,在狼窝里整整呆了8年,回到人世间,被送到米德纳波尔孤儿院,尽管这个孤儿院条件极好,并且花了8年多心血,企图使她恢复到正常人的水平,但却始终未能如愿。到13岁时还未真正学会用两条腿走路,17岁那年死去时只勉强记住了几个单词和学会了几句简单的话,其智力只及两三岁正常幼儿的水平。当然,如果这个狼孩还能继续活一段时间的话,她也可能会像正常人那样地生活,智力水平也多少会有些提高,但要完全恢复到常人的水平,其可能性就十分微小了。这是由于她智力发展的最佳年龄时期接受了狼的“教育”,使大脑神经细胞适应了狼的生活的缘故。可见,一个人如果错过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即使后来再进行社会化,也很难充分具备人的心理和智能,至于人的丰富的情感,坚强的意志,高尚的情操,远大的理想等等就更难具备了。
心理学家、社会学家通过大量研究,认为人的社会化不仅存在着关键时期,还存在着关键年龄。有人认为,2至3岁是儿童学习口头言语的关键年龄,4至5岁是开始学习书面言语的关键年龄,4岁以前是形象视觉发展的关键年龄,5岁左右是掌握数概念的关键年龄等。美国芝加哥大学著名的心理学家布卢姆曾就这个问题对近千个从婴幼儿时期一直跟踪观察到成年的“追踪研究”,最后他提出,5岁前是儿童智力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尽管每个人的智力发展多种多样,但一般说来,如果把17岁时所达到的普通智力水平看作100%,那么,从出生到4岁就获得50%的智力,从4至8岁又能获得
30%的智力,而余下的20%的智力则在8至17岁这个期间获得。这就是说,学龄前这个阶段,儿童的智力发展几乎能够达到普通智力水平的80%,而儿童出生后的头4年的智力速度则更是惊人,与4至17岁这段期间的智力发展速度完全相等。
在关键年龄、关键时期给以相应方面的教育,会取得最佳效果,这一研究对促进儿童的早期发展是很有意义的。布卢姆在提出儿童智力发展关键时期的同时,也提出了早期教育对发展儿童智力的决定作用。他认为,环境对智力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而这种影响的程度又随智力发展的不同阶段而异,在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环境对智力刺激的儿童,将永远达不到他们原来就应能达到的智力水平。
日本学者木村久一也认为儿童的潜在能力遵循着一种递减规律。他认为,生下来具有100分潜在能力的儿童,如果一出生就进行理想的教育,就可以成为具有100分能力的人,若从5岁开始教育,即使是理想的教育,也只能成为具有80分能力的人;若从10岁开始教育,就只能成为具有60分能力的人,也就是说,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