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章
1.走出摇篮
得越晚,儿童生下来所具有的潜在能力发挥出来的比例就越少。由此他得出结论:早期教育造就人才的根据就在于防止出现儿童潜在能力递减的现象。

    这些观点无疑是有一定道理的,人类在婴幼儿时期所形成的生活经验,也就是说大脑发展的最佳时期受到的教育,有着无比的生命力,它在人的一生中能长期起作用。前面提到的15岁毕业于哈佛大学的美国少年威廉•詹姆士•塞得兹,14岁获得博士学位的德国法学家卡尔•威特等才智出众的儿童并非先天就是神童,而是在最佳年龄时期就受到了极为良好的早期教育的结果。古人讲:“养其习于童蒙”。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指出,幼年的教育是最重要的教育,都说明童年社会化对人的未来生活的价值。

    儿童入学以后,由于脑功能的发育新环境的开辟,其社会化又进入了一个新的转折时期。学习取代了游戏,正规教育取代了非正规教育,这是学龄初期社会化的显著变化。与幼儿教育不同,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并带有强制性的教育,儿童必须按严格的要求完成学习任务,这对扩展他们的知识领域、加深对人类社会的了解以及懂得约束自己具有一定的作用。

    学龄期儿童在人际交往方面有新的发展,幼儿社交范围较窄,主要从事松散的个体活动与群体活动,难以培养集体意识。入学后,儿童开始真正参与集体生活,伙伴变得越来越重要,在与伙伴相处中,认识到自己与集体的关系,树立起集体观念,集体荣誉感、同学友谊感、社会责任感等正由此而

    产生。学龄期,教师是影响儿童社会化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这种影响,有时甚至超过了父母,常常听到有的学生对父母说:“老师是这样讲的。”“老师教我们这样做。”以此作为不同意父母某些言行的根据。

    正是在家庭、幼儿园、学校、伙伴的熏陶下,儿童一步步走上了认识环境、掌握知识、适应社会的路程。

    --------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章

首页 >人的社会化漫谈简介 >人的社会化漫谈目录 > 1.走出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