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三次诞生
。在这种状况下,教育者本人也要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因此,当青年人加入到成年人行列之后,仍然面临着一个继续学习、选择、适应的问题。国外许多学者,工作一段后要重新回到学校学习,进行“充电”。我国近年来各种形式的补习班、进修班、老年大学也风潮般的涌现,表明人们对于继续社会化问题越来越重视。
学习包括读书和实践两个方面。有人提出要读两种书,一种是带字的书,一种是不带字的书,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学习。“活到老、学到老”,在今天已不仅仅是教人向上的格言,而是势在必行的严酷的现实。
再次,从个人方面看,人到成年后,会遇到许多新矛盾、新问题,随着年龄的变更,社会角色也要变换,使之不得不去适应新的社会期待和规范。一个人从单身到结婚,从做子到当父亲,这一变化就要求他去接受新的期待,承担新的义务。另外,现代社会是一个流动性社会,人在一生中待在一个环境的情况越来越少,居住地迁移、工作调动、社会地位变化,由原来熟悉的社会环境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使原有的经验、知识、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不适应新的环境和新的角色,这些都使得人们不得不重新经历一番社会化,以适应新的环境和新的社会地位。
继续社会化,对于个人来说,也不是什么舒适自由的事情,讲起这个磨难的过程,费孝通先生曾有过十分形象的描写。他写道:“我们长大了的人觉得在这世界上做事能应付自如,左右逢源。须知,这是从十多年种种不自由中挣得的自由。社会的桎梏并不是取消了,只是我们熟习了。苟且我们真能非礼勿视、非礼勿吉、非礼勿动,则我们在这些社会的重重规则下,有能如一个熟练的球员在球场上,往来奔驰,随心所欲而不逾规了。我们得把和社会生活发生矛盾的本能检点收藏,另外养成一套应对的习惯,自由世界才能实现。在养成这套习惯时,一路有碰壁的机会,被呵责、被鞭策、被关在黑房间里,被停止给养的威胁,种种不痛快,不自由的经历是免不了的。”在继续社会化中,中年期与老年期的情形,又不完全相同。“中年”这个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一般这一时期界定为自30—35岁开始,于55—60岁结束,如果说,青年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那么中年正是中午前后的太阳;如果说,青年是人生的春天,是播种的季节,那么中年则是金色的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从人的发育和生理的功能上来看,中年是发育成熟、功能健全的时期,人体的绝大多数组织器官到中年已经定型。中年充满活力,年富力强。从心理发展上看,中年人思维发达,善于联想、分析、综合、演绎,可以构成自己的见解和经验,有较高的观察力,看问题比较全面、深刻。同时,中年人又不像青少年那样容易冲动,他们情绪比较稳定,自制力比较强,遇事能够冷静处理。孔子说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是有一定道理的。从社会生活上看,中年人是生活舞台的主角,他们既有丰富的生活阅历,有既定的生活方向和比较固定的行为模式,在工作上也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知识,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骨干力量。
中年人这些特殊的条件决定了他们的社会化与童年期和青春期社会化的差别。美国心理学家O•小布姆认为,最主要的区别在于,童年期和青春期的社会化偏重于确定个人的价值标准和动机,而成年期的社会化则偏重于使价值标准和动机见诸行动。中年期社会化还有这样一些特点:(1)以“对原有的材料加以综合”为主,而不是以获得新材料为主;(2)从理想主义观点转向现实主义观点;(3)学习如何应付相互冲突的要求;(4)为承担日趋具体的角色而社会化。中年人在其人生旅途中,既要继续和发展上一代人传下来的知识和技能,又要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以帮助和培养年青一代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