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章 原罪
一单位的几十万元,几年不交贷款。这个单位派人到温州法院申诉。经法院一查,骗钱的工厂的财产早已被分光吃净,骗来的钱也分光了,无力偿还。

    ……

    温州好些地方制造假黄连素成风。瑞安的一个公社就有30多个这样的厂。这些假药厂是未经批准的非法生产单位。他们制成的假药,以3倍,甚至5倍、8倍的利润,通过各种渠道,大搞不正之风,直接远销省外医药公司或医疗单位。瑞安县封了52个假药厂,把其中骗钱多的一个厂的负责人拘留,法院依法判了刑。处理前,有人为犯罪分子开脱:这药不是假的,因为有成本,虽治不好病,但也治不死人。有领导同志求情说:“社队企业没饭吃,望你们高抬贵手。”

    时至今日,我们依旧能从这篇文章中窥见温州民营创业群体曾经的草莽生涯。

    中国国情调查研究中心主任刘吉在2004年曾这样描述温州人:“改革开放初期的温州很穷,温州人的出外谋生,当时被叫做‘可怜的温州人’: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温州假冒伪劣产品泛滥,背负骂名的温州人被称为‘可恨的温州人’;上世纪90年代,温州在市场经济发展中,迈出了大步伐,全国都有温州人在闯市场,全国市场都有温州产品,大家都说是‘可怕的温州人’;如今的温州,产品大阔步走向国际市场,行业打赢国际反倾销官司,人人称温州人为‘可敬的温州人’。”

    所谓的“可恨”阶段,正是温州人在体制之外甚至是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外,疯狂地敛财。各种欺诈行为在温州滋生。

    70年代的欺诈,发展到80年代,便是温州假货,以次充好。最轰动的自然是杭州大火烧毁的温州皮鞋。同样,在这个低压电器之乡,有生产许可证的企业不足1%,各种伪劣现象俯首即是:熔断器中的石英砂,居然用稻糠代替;继电器的白银触头,用白铜甚至贴片冒充……

    “苍南的假商标、永嘉的假广告、瑞安的假汽模配件”在全国各地也同样恶名昭彰。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上,庄晓岩五连胜,获得女子72公斤级以上柔道冠军。之后,她在人民大会堂获得健力宝公司的嘉奖,领回了一个“金罐”。

    多年来,她都将金罐保存在银行的保险柜里。直到2011年11月,她惊讶地发现金罐上起了个小包,随后下意识地用手一摸,金罐上有了个小白点。把金罐外层的金属撕开了,结果里面露出了银白色。

    这并非个案。之后媒体曝出,1988年汉城奥运会冠军陈龙灿、韦晴光的“健力宝金罐”也同样非真金。“健力宝金罐”事件由此吵得沸沸扬扬。

    表面上,这件事情涉及的只是曾经辉煌一时而如今陨落的企业——“健力宝集团”。曾经见证那个时代的人透露,如“健力宝金罐”这种所谓的“黄金”制品在20世纪80~90年代一度非常流行,而最早的“黄金”制品则是来自温州。

    改革开放前,国家对黄金的统制非常严格,黄金在寻常百姓家中罕见其踪影。物以稀为贵,20世纪80年代初,走在时代尖端的温州人开始打“黄金”的主意。温州人开始在全国各地搜集民间黄金,甚至绞尽脑汁地从各种废弃设备、器具中提炼黄金。诸如“戒指”、“项链”等黄金饰品,开始作为温州的“特产”出现。

    在民间,黄金是饰品,是收藏品。而在工业制造中,黄金同时也是一种产品原材料。到80年代后期,政府对工业黄金的管制有所放松。这时,“黄金”礼品开始出现。

    当时的“黄金”礼品并非纯金,只是表面镀金或者掺杂部分黄金。不良商家利用民间对拥有黄金的巨大渴望,以及老百姓对真金缺乏足够的辨识能力,“黄金”制品往往被当做真金和纯金。这种金闪闪的制品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对黄金的渴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国财富梦·温州大变局简介 >中国财富梦·温州大变局目录 > 第一章 原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