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章 与暴利共存的温商
100亿元。2011年,又有8家温州企业组团与宜春签订开发能源等合作项目,金额达30亿元。

    矿产开发收益高,所以温州人趋之若鹜。也许从心理上解读,温商往往走出温州各地购买矿产,是在弥补温州矿产稀缺之憾。

    促使温州资本投资能源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除了上述基本因素,有些温州老板还抱着“吃别人吃不了的苦,赚别人赚不到的钱”的思路投资。以稀有资源矿产投资为例,多在偏远山区,生活条件比较苦,一般老板可能无法接受这么“不体面”的生活。如,曾有一对温州夫妇去大西北投资油井,吃住就和打井的工人在一起。这样的投资项目,对于经常往来于繁华都市的老板,可能不太理想,因而愿意涉足。这就为温州人留下一个相对空白的市场,确保了温州人在这块市场上的独占性,因而容易获利。

    另外,还有投资成本上的问题。一般人也许知道投资能源有利可赚,但这些能源相对来说都属于“大宗商品”,不是三五万成本就能拿下的,因此也不会轻易涉足。温州人就不同了,他们已经积攒了20多年的资本,有抱团的商会,有亲朋好友鼎力相助,所以投资成本方面问题不大,在找到投资项目后能果断地拿下开采合同。这个因素既是温州人投资顺利的原因,也是温州投资精神、投资思维的一种结果,带有一定的必然性。

    除了矿产能源的投资,比如温商进军新疆开采油田,事实上在稍早的时候,有一批温商则奔赴新疆收购籽棉。那是2003年,籽棉的收购价格一度创下历史新纪录,每千克超过8元。而当时在新疆阿克苏地区,就有上千名温州人携带30亿元专事“炒棉花”。

    当年,随着全球棉市回暖,新疆棉价一路狂飙,“弹棉郎”之乡——温州永嘉的一个山村,全村人借新疆棉花集体发大财——赚了近1亿元的利润。很多温州棉商尝到甜头,准备第二年继续跟进。然而,2004年,新疆棉花大丰收,棉价骤降,温州“炒棉团”折戟。一部分温商转战购买油井,而温州“炒棉团”也渐渐不成气候。

    2006年,新疆阿克苏常务副市长王武民前往温州招商,还不忘发出邀请:“温州‘炒棉团’在灌输市场经济意识、推进阿克苏的经济发展等方面作用巨大,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阿克苏政府正积极引导更多温州人来‘炒棉’,特别是在棉花深加工方面有更大的发展。”

    上达国企下至民生

    “抱团”本是温州人“商行天下”的优秀传统,是温商在当年减少风险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然而,近几年来,一旦温州商人以“团”的形式出现,就立即遭到世人的侧眼相看:“团”有组织有势力,操控市场的可能性大,因此“温州团”几乎与“市场炒作”等同起来。

    2006年年初,一场“投资北京——温州企业投资洽谈会”在京举行,65人组成的温州商人团携带上百亿资本进京。

    在洽谈会的开场,主办方表示“希望此次温州商团北上,能和北京国企‘谈恋爱’、‘结婚’、‘生孩子’”。向温商伸出橄榄枝的有180家国企、50家中关村高科技企业,以及一些金融项目。据主办方介绍,一百多家国企设计的资产达到300亿元,“路桥公司、城建集团、三元集团、首旅集团、首钢集团等一批知名企业,以及同仁堂、六必居、王致和等多家北京老字号赫然在列。”

    著名经济学家成思危曾为温州民资指点迷津:“联合就是力量,通过股份制,兼并、收购、联合起来发展。‘新36条’明确指出,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通过参股、控股、资产收购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的改制重组,合理降低国有控股企业中的国有资本比例。”

    此次赴京洽谈行动,一方是国企与高新技术企业求资若渴,一方是民间闲置资金找不到缺口,“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国财富梦·温州大变局简介 >中国财富梦·温州大变局目录 > 第一章 与暴利共存的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