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荷李活”根在“好莱坞”?
    长期混迹于香港,会利用“公交”就不怕脚下有万里路,怕的是内地人不明白、不在意每一条路上其实都铺满了历史——

    还拿“叮当车”做比方,功利地看,香港“叮当车”说到底一百年来也不过是市民老百姓出行的一种代步工具,但是你常坐,慢慢地就会发觉这两条铁轨对任何人实际上都是一位不动声色的“线人”,它时不时地就可以把人带回到一百多年前的老街道、老建筑、老市井,把人们眼前如今已经现代化了的香港城市变成一座巨大的历史博物馆。这座博物馆没有固定的入口和出口,却又到处都是入口和出口;没有开馆和闭馆的时间,却又随时向有心人敞开着大门。只一样,博物馆里的任何“展品”都没有现成的挂图与说明,一切都得由好奇者自己去探访、去寻源,这就引得我无限神往,也几乎占据了我全部的业余时间。

    2005年年中,香港特首曾荫权在竞选下一任行政长官之前,特意回到了他小时候曾经居住并留下了美好印象的香港一条老街道——“荷李活道”,走访,怀旧。童年,他在那里骑单车、打乒乓,踏着一块块的石阶长大。其中单车,就是一辆最普通的自行车,锻炼场地就是一条条的小胡同;打乒乓也在室外,最简陋的乒乓球台,最便宜的乒乓球球拍,然而香港人自产的“特首”就是在这片市井气氛中渐渐长大。曾荫权的举动一时间惹起了香港很多市民频频回顾,细路仔也歪着头向大人询问:“荷李活”在哪里?是什么?是不是就是美国的“好莱坞”?

    不错,美国的电影王国“好莱坞”在香港的汉字翻译中就是“荷李活”,这三个字一点也不差,我第一次走进“荷李活”,看到路标时也是这样的反应。然而,香港的“荷李活道”并不是因为美国而得名,尽管香港的很多条马路比如般咸道、罗便臣道、麦当奴道、坚尼地道、轩尼诗道、德辅路、弥敦道、司徒拔道等等,都是与英国的女王、郡王,特别是英国在一百多年间曾经派驻香港的28位港督的名字有关,但是“荷李活”和“好莱坞”一点也不沾边儿。“荷李活”是一种榕树(hollywood),“荷李活道”是因为过去在那里生长着连片的高大榕树而自然取名(hollywood Road)。

    今天不少内地人,当然也包括香港过去几十年的老移民,大家对香港怀抱着种种一成不变的认识,但是那些认识从一开始并不一定都正确。我到香港后对香港的很多事情最初也经常仅凭“想当然”,比如“荷李活”,如果不亲自去,如果我没有听到一位耄耋老人面对记者讲述了一百年前的一段真实故事,我也不知道“荷李活道”在过去住的都是些咱中国自己的老百姓,不知道它是香港开埠以来最早的第一条老街道。

    如今,在“荷李活”,人们到处还可以看到一间间中华老字号:什么手工制作功夫鞋的“谭国光皮鞋店”、旧式茶馆儿模样的“莲香楼”、差不多有着八十多年历史的“九记牛腩”食店、门口张贴着陈年手绘广告画的“公利真料竹蔗水”,以及“振隆白米”等等,除此以外,“荷李活”还有一座创建于1847年的文武庙,至今香火鼎盛,青烟缭绕条条阡陌。

    一天,我真是特意去了趟“荷李活”,要去寻古,也要探新。此话怎讲?

    一方面“荷李活”到处浸泡着中国的历史,中国的味道,据说除了“老字号”、“文武庙”,那里四周还有一片闻名世界的中国古董集散地,很多古董店门前门后到处堆满了木雕、石刻,佛像、神像,瓷器、玉器、金银铜器,更不要说中国的文房四宝、字画、中堂,林林总总,古色古香;但是在一片东方文明的世界里,满眼、满鼻子也同样可以看到西方风情、闻到异国情调,这就让人不能不感觉到香港中西文化四处弥漫与融合的氛围特点,所以我前往,既要“寻古”,也要“探新”。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晚来香港一百年简介 >晚来香港一百年目录 > “荷李活”根在“好莱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