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十年后谁种地?”
    汇源常务副总裁赵金林曾去安徽砀山调查,当地有几十万亩的梨,一名果农管一两亩地。赵金林去的时候正赶上水灾,单兵作战的果农根本无法为果园提供防洪、排涝的资金和设备,眼看着水果烂了。“包产到户作为阶段性政策是可以的,长时间不行,抵御不了风险。”赵金林说。

    目前,汇源与果农合作的模式有三种:第一种是到水果收获季节,技术人员直接到果园验收;第二种是与果农签保护协议,果农按照汇源的要求种植、管理,汇源负责收购,有一个最低保护价——万荣即属于这种;第三种是汇源直接向果农提供苗木、技术以及田间管理,这是汇源现在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在重庆市万州区,汇源即建立了一个无公害的柑橘苗木示范基地。柑橘的苗木从国外引进,以六元一棵的价格卖给果农,到柑橘成熟季节,汇源再收购加工。

    西起重庆市江津区,东至三峡之末湖北宜昌,这一片三峡库区被划作三峡库区优质柑橘产业带,汇源在库区拥有3万亩柑橘示范园。万州就藏在三峡库区腹心,在长江边上,大巴山、巫山山脉绵延起伏。层层叠叠的柑橘林密布于丘陵,灰砖砌成的农舍偶尔在密林的空隙闪过。

    2002年,汇源在重庆万州建成一个年产30万吨的果汁加工厂。中国柑橘研究所前所长、现重庆柑橘产业化有限公司首席顾问沈兆敏教授一开始建议先建原料基地、后建加工厂。朱新礼说,建10万吨也是建,20万吨也是建,30万吨也是建。我要建就建30万吨。沈兆敏问他,这样投资是不是太大,太浪费了?朱新礼回答:浪费?要是加工的时候生产能力赶不上,怎么办?沈兆敏一下子觉得这是个做大事的人。朱新礼另有想法,先超前建厂,让果农放心去种柑橘,不愁销路。但2010年,因全国性水果价格上涨,汇源万州工厂也面临水果收购难的问题。

    在万州区甘宁镇牌楼村果园基地,沈兆敏站在山坡上,看着漫山遍野的果树,感慨万千:这里以前全是一片荒坡,引来水、修了路、种下树。每逢开花的时候,都能闻到橘子的香味。到十月月底,果实成熟的时候,一片金黄。他常去村里指导种植果树,与农民和果树感情都很深,有些村子会把第一个摘下来的橘子特意留给他。2006年,重庆遇上百年一遇的大旱,持续100天没下雨。他在家里睡觉,都盼着下雨,“水果、水果,得要水呀,没有水得死啊。”下雷阵雨的那天,他正躺在床上,听见屋外风声雨声,一跃而起,往窗外眺望大雨,激动得连眼泪都下来了。

    万州区高粱镇新店村支书万久明,大学毕业,拥有建筑高级工程师的职称,在外工作20年后回到家乡新店村当村支书,月工资600元,基本上是倒贴。因为他在外有公司股份,加上在建筑工程担任总工有薪酬,还有一些房产出租,能够补贴生活。他告诉我,看到家乡几十年没有变化,想用自己的人脉和资源为家乡做一些事。

    汇源在新店村租赁了一千多亩土地,用于种植柑橘,租金一百多万元。另外,万久明要求汇源就近雇用务工果农。基本上村里没有外出打工的人,都是因文化和年龄限制,在外面干不了活。在高峰期,汇源果园每天雇用两百人左右;低谷期,也有五十人以上。

    全国人均耕地面积1.39亩,新店村不足八分地。目前,新店村种田的人基本是五六十岁的老人。壮劳力基本外出务工。最初,汇源租赁土地,涉及15个生产小队的土地。农民不干,天天吵,天天闹,一个生产队至少开上30次会才通过。因为种田的基本上是老人,土地是他们的保障,万一汇源垮了怎么办?没有人能回答这个问题。

    新店村农村户口6773人,1171个60岁以上的人。每月开会,万久明就看到下面一半以上是老人:“有时候我想都不敢想,以后的农业该怎么发展?”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人生·中国首部商业领袖集体传记简介 >人生·中国首部商业领袖集体传记目录 > “十年后谁种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