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卷四十六
丘”;即《左传》谓“翦我覊马”。蒲坂故城。《郡国志》云:“州南二里,有蒲坂城。”旧地理志书相传,汉蒲坂城即今郡所理大城,后人増筑。大河在其西,雷首山在其南。后魏太武帝神嘉元年,自安邑移郡于此城。涑水故城。在县东北二十六里。《左传》曰:“晋侯使吕相絶秦,曰‘伐我涑川’。”风陵故关。一名风陵津,在县南五十里。魏太祖西征,韩遂自潼关北渡,即此处也。舜祠。在州理城中。唐贞观十一年,诏致祭以时洒埽。伯夷、叔齐祠。在县北三十五里。二妃陵。帝舜二妃之陵,在县东一十里。俗谓娥皇、女英陵。伯夷墓。在县南三十五里,雷首山南。贞观十一年,诏禁樵苏。伯乐墓。在县南四十里,又济阴、定陶及雍州亦有伯乐冢,未详孰是。

    河西县。西四里,旧八乡今三乡。本同州旧朝邑县之地。唐上元元年,以朝邑之地置河西县,属蒲州。至大历三年,同州复置朝邑县,仍析朝邑五乡,并割河东三乡,依旧为河西县。贞元七年,河中尹浑瑊奏,于古安远府城内置县理。县境东西十四里。蒲津关。在县东二里。通西北鄜延、银夏之路。河渎庙。在县正西北城外一里。

    虞乡县。东七十里,旧十二乡,今四乡。本汉解县地,属河东郡。后魏太和十一年,于晋县西十三里置南解县,属河东郡。周明帝废南解县,别置绥化县。今县西北三十里绥化故城是也。至保定元年,改绥化为虞乡县,复属河东郡。周末置解县于虞乡城东,于解县西五十里别置虞乡,即此邑也。坛道山。在县西南十三里,一名百梯山。《山海经》云:“虞乡有梯山,山上有帝台之浆也。”今山下有水潜出,停而不流,俗谓“盎浆”。其顶方平如坛,多产良药,百梯方可升,故曰“百梯山”。南有投龙穴,莫测深浅。白陉山。在县东五十里。洗马泉。在县东二里。石锥山。在县东二十四里。王官故城。在县南二里。《左传》谓:“秦伯涉河焚舟取王官。”又曰:“晋侯使吕相絶秦,曰伐我涑川。”解县故城。在县东三十里。《左传》曰:“晋惠返国,许秦解、梁。”绥化故城。后魏绥化郡及绥化县所理也。在县西北三十里。周废。方山祠。在县西二十里。五老仙人祠。在县西十七里。

    临晋县。东北七十里,旧十二乡,今六乡。本汉解县地。按:汉县在今县东南十八里,故解城是也。后魏改为北解县。周省。隋开皇十六年,分猗氏县,于今理置桑泉县,因县东桑泉古城以为名也。天宝十三年,改为临晋。三嶷山。在县东北三十里。三山鼎足,因名焉。河水。北自汾阴县界流入,经县西四十里,入河东县界。涑水。东自猗氏县界流入,在县东二十三里。故桑泉县城。在县东一十三里。《左传》曰:“重耳围令狐,入桑泉。”《注》曰:“桑泉,在河东解县西。”谓此也。北解城。在春秋时,解梁城又为汉解县地也。后魏改为北解县。周省。废城在今县东十六里。晋惠公许赂秦伯,以河外列城五内及解、梁城。《注》曰:“河东解县也。”瀵水。源出县西三十八里。《尔雅》谓:“瀵水出尾下。”郭注:“今河东汾阴有水口,如车轮沸涌,其深无限,与河合。”故司空裴寂墓。在县东北十七里。墓碑即秘书虞世南之文,率更令欧阳询书。

    寳鼎县。北一百一十里。旧八乡,今五乡。古纶地。在夏为少康之邑。汉为汾阴县,属河东郡。河水南流过县,故曰汾阴。高帝封周昌为侯,即此地也。今县北九里,汾阴故城是也。后汉至晋不改。刘元海省汾阴入蒲坂县。后魏太和十一年,复置汾阴县于后土城。后周武帝又移于殷汤古地,复置汾阴郡,以汾阴县属之。隋开皇三年,废汾阴县,属蒲州;大业三年,罢蒲州县,改属河东郡;义宁元年,改汾阴郡为泰州,移泰州理龙门,县又属焉。唐贞观十七年,废泰州县,属蒲州;开元十一年,改为寳鼎县。黄河。北自龙门县界流入,在县北一十一里,又西,入临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太平寰宇记简介 >太平寰宇记目录 > 卷四十六